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20341639
  • 作      者:
    高建平,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深圳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员院长。现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曾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The Expressive Actin Art:Fromcalligraphyto Art)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风起云涌、思想碰撞,构成了观念的历史;对这些观念的反思,将照亮中国文学批评的未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文艺批评展现出活力,对新时期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此后的一些年,随着国外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给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用国外理论剪裁中国文艺,使之成为西方理论注脚的现象。一些引进的理论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文艺评论,反而扭曲中国的文艺,或者将文艺现象抽离,成为理论的空转。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文艺本身,构建立足于本土经验的文艺批评理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
  新时期文艺观念探索在多个层面展开,本节将以文艺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为考察对象,来审视文艺观念在新时代的转变。
  文艺与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文艺实践领域的应用,是理解文艺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关键。新时期,就发生了关于文艺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讨论。
  新时期以来的讨论,是由文艺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讨论引发的。讨论的起因缘于朱光潜质疑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观点“艺术是意识形态但非上层建筑”,这个观点连续地出现在他在新时期伊始所发表的两篇论文《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文学评论》1978年第4期)、《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和《西方美学史》重版(1979年)时的序言这些论著中。
  这次讨论也受到了苏联对这个问题讨论的影响,因此,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苏联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其导火线是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为重新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他指出:“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这样,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消失了,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在讨论这篇文章时,特罗菲莫夫承袭了斯大林的思路,并落实到文艺上,即文艺中既包含着上层建筑的因素,也就是作品的大部分思想;又包含着诸如客观真理、审美价值等非上层建筑的因素,它们比上层建筑的存在更为长久。这个判断为否定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奠定了基础。之后,特罗菲莫夫又继续从斯大林那里寻找理论的支持,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把文艺列入了意识形态,并没有把文艺列入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仅仅包括政治和法律,事实上,他已经彻底地否定了文艺的上层建筑属性。他的这些观点有一些支持者,但也遭到了多数讨论者的批判。后来,《哲学问题》编辑部的综述文章《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总结这次讨论时指出,文艺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意识形态,这是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次讨论很快就对中国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也展开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讨论,某些结论也受到苏联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了新时期。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新起点
第一节 《讲话》对新中国文学理论发展方向的指引
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来源
三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与权威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苏联文艺理论的引进
一 苏联文艺理论著作的翻译引进
二 “全面仿苏”语境下的文艺理论教材建设
三 苏联基础文论的引介
四 苏联文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补正
第三节 新语境下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建设
一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
二 新中国文艺理论教材建设

第二章 文艺批判与文艺意识形态建设
第一节 文艺批判运动的过程与反思
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艺批判概说
二 关于《武训传》《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四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文艺批判运动的反思
第二节 文艺组织体制化与文艺政策的推行
一 文艺组织体制化的具体实施
二 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 从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的提出

第三章 “黑八论”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拓展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文艺批评
第二节 “黑八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述
一 “真实”问题
二 题材问题的讨论
三 “时代精神汇合”论
……

第四章 “美学大讨论”与文艺批评观念的互动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批评发展的困境与挫折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转折与复兴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重申“文学是人学”运动
第八章 科学方法论在文学领域的历险及其理论意义
第九章 现代主义的引人与创作方法多样化
第十章 文学批评“向内转”潮流
第十一章 传统美学和文论的发现与现代转换
第十二章 文化转向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西方文论的引进与中国文论主体性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