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学与美学的深度与宽度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100183260
  • 作      者:
    高建平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0-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建平,江苏扬州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国际美学协会原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副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与美学的深度与宽度》从两个方向发展:要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更深入的思考,要将文论和美学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大。
  在书中,有一些对古老话题的新的思考。例如“形象思维”问题,考察其讨论的历史,说明这个问题的出现,与对“艺术”与“认识”的关系的理解紧密关联。“艺术”曾经是“认识”.后来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认识”,再到后来“不是认识”。我认为,还有下一个阶段,即“还是认识”。这篇文章还进一步讨论,“形象思维”是如何融化到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之中,分别影响了文艺心理学、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以及人类学关于原始思维的探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符号论思维的建议。还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讨论,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面向当下的争论,需要重新厘清。理论要接地,要联系实际,但理论又要维持自身的理论品格;理论要从实践中生长起来,理论也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历史。这些本来都是常识,但在今天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有必要再次梳理和阐明。
  中国文论和美学的建设,都面临着怎样处理“中西”与“古今”的问题。那种认为“中”等于“古”、“西”等于“今”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能在理论建设中持中西二元对立的立场。要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文论和美学,这种努力说说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在学术界常常有各种偏向,而有偏向并不无偏激的理论却常常更具有煽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与美学的深度与宽度》:
  当然,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志”,很可能是处在游动之中,转瞬即逝,或者不断改变,甚至会出现文学作品中人物故事违背作者的意图而发展的现象。然而,作家艺术家之“志”的存在,仍是理解作品艺术品的基础。
  “以意逆志”还强调一种接受者的主动性。读者和观众总是主动地走在这条回归之路上。接受者要有依照常识,设想作家艺术家意图的存在,从而以这种意图为支撑来理解作品。从作品背后看到人,看到人的行动,人的创造,以及人的喜怒哀乐。否则,作品就是不可理解的。
  不同时代和社会氛围中的人,不同教育和知识背景的人,不同个性、性别、年龄的人,对哈姆雷特这一历史上的文学人物的理解也不同。这是许多人爱说的意义的社会性,即作品随着时代发展获得新的意义。但是,除了这一点,还有读者和批评家的意向性,即是否尽其所能地去实现对哈姆雷特的真实理解。如果是,我们就可以将他们归成一类。读者和观众,即作品的接受者,都具有一种意向性。这种意向性,不仅仅是由接受者所具有的条件,即他们的个性、性别、年龄,甚至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所生活的时代所决定。更重要的是,这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持什么样的态度所决定的。是同情地理解,还是有意曲解,这由态度所决定。
  这种同情的理解,还要更进一步,要把作者对时代和环境的了解考虑进来。文学艺术品的接受,从根本上讲,还是人与人之间透过作品而实现的相互了解。孟子在说完了“以意逆志”的道理后,又接着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他的这段话,说出了一个对话关系,即作品的接受,是与作者的对话,并且,这是一种朋友的对话。这就是他著名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要持同情地理解的态度,而要实现这种同情的理解,就要“知人论世”。
  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是否可能?如果我们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可能结果是这样,有人说是可能的,有人说不可能。他人即朋友,还是他人即地狱?这本身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所有的回答都是通过阐释附加上去的。但是,如果我们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就会说,有人是朋友,有人不是。为什么我们与有的人能相互理解,而与有的人则不能理解?原因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同与不同,也在于理解的意愿。这种意愿,由接受的态度所决定,而隐藏在态度背后的,是立场、利益、欲望和个性。其实,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也是如此。
  从这里,我们可以再来谈论另一种情况,即没有理解意愿的对作品的阐释。批评家并不试图去理解作者,也不愿意预设作者的存在,并以此作为阐释的支点。他们所要做的事,是借助文学文本,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文学文本,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文学使用的情况。
  前面谈到中国春秋战国时在贵族间的社交和诸侯国之间外交中的《诗经》使用。这些使用,特别是《左传》中所记载的对《诗经》的使用,是这种阐释类型的很好的范例。当时的人引用《诗经》的句子,目的在于将他们的表达显得更加雅致,也更含蓄得体。他们的表达,常常不以阐释《诗经》为目的,甚至有时与《诗经》本身的内容无关。
  在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文学批评专业化的现象,也造成了类似的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有关作品的人与世,做出比非专业读者更为深入的研究;另一种是通过文学表达其他的意思,从而达到其他的目的。
  学者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既有严肃的人物和情节分析,也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的分析。但是,也有人会借用文中的一两句话,说一点别的意思。刘姥姥进大观园借钱,王熙凤对她说:“大有大的难处。”此言就被人们当作哲理名言到处运用。富人有富人的难处,大官有大官的难处,大国也有大国的难处。哭穷婉拒求助,可说这句话;面对强敌给自己助威壮胆,也可用这句话。再如,评《水浒》,可以用来赞扬“逼上梁山”的正义性,也曾被用来批投降派。当代生活中,到处有运用对文学经典解读来表达意义,借助名著的权威在民众中赢得亲和感的现象。
  在理论家和批评家成为一种职业时,人们会倾向于扩张这一职业权力,任意赋予文学作品以意义。由此,故意曲解也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
  ……
展开
目录
当代中国美学的处境与发展方向
论理论话语的传承性与实践性
理论的理论品格与接地性
在交流对话中发展中国文论
大众文化挑战下艺术性的重建
论学院批评的价值和存在问题
“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从“他”到“你”:他者性的消解
“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什么是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的选择
全球化与中国文学的身份与姿态
你选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
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
论城市美之源
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
日常生活美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论艺术与技术间的距离与“间距
生态、城市与救赎
漫谈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重新寻找美学的当代意义
美学的文化学转向
消费主义时代的生产主义是否可能?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
附录
探索美学的新的宽度与深度
——著名美学家高建平教授访谈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