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20368919
  • 作      者:
    裴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裴争(1970-),女,山东滕州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枣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枣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鲁迅研究、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影视艺术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文学与影视》,参与并主持过市级、校级多项科研及教改立项研究。多篇论文先后获枣庄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从叙事学领域来系统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近百年的艺术创新,提出痴狂叙事这一概念,归纳出叙述痴狂者、痴狂者叙事、狂欢化叙事等三种痴狂叙事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痴狂叙事始终伴随着现代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它实现了现代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两个层面的变革,改变了传统中国小说艺术形象设置层面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现象,也改变了情节构筑层面的单线或直线的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的出现是对以理性见长的常规写作方式的冲击和颠覆,其深层的叙事预期是以叙事方式的变革达到反道统、反常规的目的。痴狂叙事是现代中国文人面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现实的深刻变革和中外文学的深度交流做出的主动性选择,折射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独立和创新的勇气和理念。
展开
精彩书摘
  《痴狂叙事与现代中国小说》:
  对城市的书写源于西方现代文学经典,尤其是作为叙事文学代表性的小说文类,抛开各种流派和主义,从《巴黎圣母院》到《双城记》,从《高老头》到《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这里面存在一个共同的主人公的话,那就是城市,西方文学经典的大背景都是城市。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则不同,同样以小说为例,由于阿Q、闰土的经典意义,中国现代小说是从书写乡村开始的。即便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其中的城市也因主人公心态的不同而变了味。不必说不涉及城市的其他文学流派,即便是跟活跃于上海的其他“海派”文学作者笔下的城市也在本质上背离了城市的内核。张恨水笔下的城市是带有传统士大夫气的城市,尽管他的小说中写的是北平城,但骨子里更像一个封闭的宗教法制社会;老舍笔下的城市不过是祥子们搬到京城的乡村土地,只是换了一种“耕作”方式而已;张爱玲笔下城市毋宁说是她自己手绘的心灵之城,实似新实旧的没落贵族女性逃不出去的“围城”……所有这些文本都不是真正地在书写城市,这些作者们笔下的主人公并没有真正融人城市,他们跟城市是格格不入的。就西方书写城市的小说来看,城市空间对小说的文体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仅把它当作描述城市生活的资料而忽视它的启发性,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地,对城市地理景观的描述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①因此,问题不是如实地描述城市和城市生活,而是对城市描述的意义。新感觉派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新感觉派小说作者是以城市的主人和歆享者的身份在书写城市,对城市,尤其是对上海这个脱离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关系的“飞地”,他们是以主体介入的身份去书写的,不论他们把上海写成天堂抑或地狱,他们都是以一种融人城市以及与城市血肉相连的心态在写城市,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感觉派小说可谓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个真正书写城市的小说流派。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书写城市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可供书写的对象就具有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这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不仅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一个“异类”,也是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强行轰开并占据的一块“飞地”,但这块“飞地”一旦形成自己的“小气候”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她周围的一切。借助租界的优势上海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的世界级的城市。对上海的书写是伴随着她的繁荣开始的。但在不同作家笔下,上海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表现着不同的意义。茅盾笔下的上海是资产阶级发展现代工业和做投机生意的最佳场所,也是工人阶级觉醒后抗争的战场;郁达夫笔下的上海是身心疲惫的“零余者”踯躅彷徨的陌生领地;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则是饮食男女演绎欢爱悲情的人生舞台。在这些作家笔下上海是作为客体出现的,只有在新感觉派作者的笔下,城市才是作为主体而呈现的,可以说新感觉派和城市是一体的、共存的,新感觉派的产生跟殖民地的上海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没有上海就不会有异军突起的新感觉派。穆时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起首一句“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非常形象化地道出了上海作为殖民地的城市文化本质:一种异质化的、商业化的、欲望化的空间存在。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小说作为叙事文类之一种
第二节 痴狂叙事的定义及其三种类型
第三节 痴狂叙事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第四节 痴狂叙事的精神特征
第五节 文献综述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从疯癫到狂欢:开启痴狂叙事的鲁迅小说
第一节 《狂人日记》与痴狂叙事的缘起
第二节 被禁闭的与自我禁闭的疯癫者
第三节 狂欢化叙事:《故事新编》的叙事模式创新

第二章 时空错乱的痴狂叙事:《沉沦》再解读
第一节 生存于两个时空里的叙事主人公
第二节 《沉沦》诗词叙事的文化心理变迁

第三章 新感觉派小说的疯狂城市空间
第一节 现代小说的异类——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节 疯狂变形的城市空间
第三节 从宁静到疯狂:施蛰存的心灵空间叙事

第四章 痴狂叙事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第一节 “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
第二节 寻根小说中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新潮小说的叙述“革命”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虚构与真实

第五章 《棋王》与《爸爸爸》的叙事悖论
第一节 《棋王》的文化叙事悖论
第二节 《爸爸爸》的痴呆叙事悖论

第六章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疯癫家族叙事
第一节 疯癫的家族叙事与叙述者
第二节 癫狂的“枫杨树”家族
第三节 《尘埃落定》的痴傻叙事

第七章 多元化的痴狂叙事创作实践
第一节 残雪的梦魇叙事
第二节 王小波小说中的痴狂叙述者
第三节 莫言小说的痴狂叙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