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说非遗》:
道法自然,一切自然。风过影过,从善如流。后来,云游的道士兴之所至,拿着竹琴说唱劝世,告诫人们要有向善之心。“道琴”之名由此而来,在曲艺界它芳名“竹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您看,说出来可就如雷贯耳了。
“道琴”果然有来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位大仙在民间道行高深,法力神通。其中的一位张果老袖间总有一件竹筒似的器物若隐若现——那便是“道琴”啊!张果老倒骑白驴,酒不离身的形象,活脱一位如疯似癫的行吟歌手,怎么看也是性情中人,他臂弯里的道琴陪伴他浪迹天涯,阅尽人间,达至仙界,醉或不醉,歌声都该是洒脱快活的。道琴伴奏,正取其化繁为简的妙处,劝世说唱也合了那有缘人。神仙的快乐潇洒已有十足的魅力,无须过多的修饰与弥补了。
传说这位大仙在林中歇息,忽然耳边传来啄木鸟“梆梆梆”为树啄虫的声音,于是他顺手截下身边的一段竹子,蒙上布后用手拍打,模仿其独特之声。于是一件器乐诞生了——我想,当时的情形不亚于牛顿被苹果砸中,灵光乍现!果老大仙颇有音乐天赋,也是十分幽默啊!这一“仿生学”的小举动当时或许只在一个“好玩”!看来灵感全在于捕捉,以这样会捕捉的耳朵去听世界上各种声音,可不到处生动有趣,美妙可爱!以这样的性灵去体悟自然,定可随风起舞,随喜无忧!
竹琴表演场面的布置并不复杂,一人,或站或坐,一副简板,一只琴筒,川音浓郁,风味独特。我承认“尺嗙嗙”之声太普通平常了;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也跟着潘光正先生的说唱摇头晃脑了——炸酱面、盖碗茶、老火锅,不用集体出场,取其中之一,就足以引发人们对“川味”的联想和渴望了。
追溯源流,竹琴发源于河南,根植川东民间已有两百多年,曾经风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万县的茶楼酒肆。潘光正先生至今对首次进驻茶楼表演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他年方十五,相比剧场舞台,这样近距离接近观众,多少有些不适,他年轻的面孔上带着几丝羞涩。演出开始了,再无一丝杂念,在“嗙嗙尺,尺嗙嗙”的导引之下,传统曲目《月下盘貂》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引得茶客们屏息凝神,听得入神。好的演员会把舞台随身携带。好戏迭出,《仕林祭塔》《下游庵》随后更赚得满堂彩。不仅茶楼里面被围得水泄不通,茶楼外的马路上也被从四处聚拢来的人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这之后,川东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时尚:一时间竹琴从剧团舞台走进了茶馆酒楼,更加接近生活了。从阡陌陋巷到艺术舞台,再到直接参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群众化发展的路子,使竹琴艺术进入了巅峰时代。竹琴曲目大为丰富,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改坐唱为站唱,并加上乐队伴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