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说非遗
0.00     定价 ¥ 39.00
图书来源: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由京东配书)
  • ISBN:
    9787569700619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表述和分类。其实,这种文化形态在没有这个名词之前就已存在,我们曾经称之为民族民间文化。这个词似乎更能让人理解,但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无妨。这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核心还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文说非遗》:
  道法自然,一切自然。风过影过,从善如流。后来,云游的道士兴之所至,拿着竹琴说唱劝世,告诫人们要有向善之心。“道琴”之名由此而来,在曲艺界它芳名“竹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您看,说出来可就如雷贯耳了。
  “道琴”果然有来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位大仙在民间道行高深,法力神通。其中的一位张果老袖间总有一件竹筒似的器物若隐若现——那便是“道琴”啊!张果老倒骑白驴,酒不离身的形象,活脱一位如疯似癫的行吟歌手,怎么看也是性情中人,他臂弯里的道琴陪伴他浪迹天涯,阅尽人间,达至仙界,醉或不醉,歌声都该是洒脱快活的。道琴伴奏,正取其化繁为简的妙处,劝世说唱也合了那有缘人。神仙的快乐潇洒已有十足的魅力,无须过多的修饰与弥补了。
  传说这位大仙在林中歇息,忽然耳边传来啄木鸟“梆梆梆”为树啄虫的声音,于是他顺手截下身边的一段竹子,蒙上布后用手拍打,模仿其独特之声。于是一件器乐诞生了——我想,当时的情形不亚于牛顿被苹果砸中,灵光乍现!果老大仙颇有音乐天赋,也是十分幽默啊!这一“仿生学”的小举动当时或许只在一个“好玩”!看来灵感全在于捕捉,以这样会捕捉的耳朵去听世界上各种声音,可不到处生动有趣,美妙可爱!以这样的性灵去体悟自然,定可随风起舞,随喜无忧!
  竹琴表演场面的布置并不复杂,一人,或站或坐,一副简板,一只琴筒,川音浓郁,风味独特。我承认“尺嗙嗙”之声太普通平常了;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也跟着潘光正先生的说唱摇头晃脑了——炸酱面、盖碗茶、老火锅,不用集体出场,取其中之一,就足以引发人们对“川味”的联想和渴望了。
  追溯源流,竹琴发源于河南,根植川东民间已有两百多年,曾经风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万县的茶楼酒肆。潘光正先生至今对首次进驻茶楼表演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他年方十五,相比剧场舞台,这样近距离接近观众,多少有些不适,他年轻的面孔上带着几丝羞涩。演出开始了,再无一丝杂念,在“嗙嗙尺,尺嗙嗙”的导引之下,传统曲目《月下盘貂》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引得茶客们屏息凝神,听得入神。好的演员会把舞台随身携带。好戏迭出,《仕林祭塔》《下游庵》随后更赚得满堂彩。不仅茶楼里面被围得水泄不通,茶楼外的马路上也被从四处聚拢来的人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这之后,川东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时尚:一时间竹琴从剧团舞台走进了茶馆酒楼,更加接近生活了。从阡陌陋巷到艺术舞台,再到直接参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群众化发展的路子,使竹琴艺术进入了巅峰时代。竹琴曲目大为丰富,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改坐唱为站唱,并加上乐队伴奏)。
  ……
展开
目录
麻柳荷叶
陶韵流长
晕染在巴人遗韵中的那一抹蓝
唢呐声声
天坑寨子的非遗传人
竹琴悠悠艺韵扬
梁平竹帘的那些岁月
背二哥背二歌
青山唢呐如马嘶
三位非遗传承人
鼓痴贺志灿
沾满阳光的哕儿调
无中生有盐子鸡
我在袁坝驿寻找梁平木版年画
南山深处听天籁
江津米花糖的百年传奇
蜀绣的震撼
龙骨坡抬工号子
竹琴流淌的人生
大河的生命之歌
唱出土家喜洋洋
悠扬悦耳的木洞山歌
酉阳民歌经久回荡
川剧名扬巴渝风
安逸的永城吹打
响梆梆的四川评书
嘉陵江畔少林堂
荣昌宝贝
锣鼓梁山最有名
竹板悠悠金钱板
话说走马民间故事
永川豆豉传奇
宝顶架香庙会
老杜与广阳民间故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