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大学生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互联网上赢得青年,这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本书以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核心理论,并对基于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目 录
导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001
第一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发展
001
一、应对互联网的挑战
002
二、主动建设网络阵地
005
三、自觉营造网络环境
007
四、迈入新媒体的时代
010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014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014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017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特点
023
第一章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理论与实证
027
第一节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基本概念
028
一、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定义
028
二、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表现
030
三、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特性
034
目 录 V
第二节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存在性
043
一、基于校园
BBS平台的实证分析
043
二、基于微信社交网络的实证分析
053
第三节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成因
063
一、作为信息渠道的媒介选择机制
063
二、作为交往平台的社会连接机制
066
三、作为文化空间的社群凝聚机制
070
第四节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073
一、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载体
074
二、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纽带
076
三、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阵地
080
第二章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研究
085
第一节 信息内容的特点及其影响
086
一、信息内容的特点
086
二、学校信息环境的变化
090
第二节 三种类型信息内容的传播规律分析
092
一、新闻类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与特点
093
二、评论类信息内容的传播特点与机制
105
三、理论类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与规律
116
第三节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内容建设
138
一、加强新媒体时代校园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139
二、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新媒体影响力
153
三、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167
VI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
第三章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交往场域研究
181
第一节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交往场域
182
一、从交往的视角认识社交网络环境
182
二、校园社交网络环境中的交往场域类型
184
第二节 对不同类型交往场域的实证考察
186
一、师生关系场域
187
二、熟人关系场域
198
三、陌生人场域
211
第三节 立足社交网络的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221
一、认知社交网络中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生态
221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联动机制
224
三、立足网络场域进行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
231
第四章 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的用户主体研究
240
第一节 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的类型划分
241
一、对大学生群体类型和层次的已有研究
241
二、网络环境带来大学生群体类型的新变化
243
第二节 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
245
一、年级群体
245
二、学生干部群体
256
三、网络沉默者与活跃者群体
263
四、其他类型群体的状况
277
第三节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81
一、增强对年级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81
目 录 VII
二、发挥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285
三、提升对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力
290
第五章 基于校园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93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观
293
一、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
294
二、互联网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296
第二节 “+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98
一、以教育内容为中心的模式
299
二、以网络载体为中心的模式
300
三、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模式
302
第三节 “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04
一、师生情境模式
305
二、同辈情境模式
308
三、社会情境模式
311
参考文献
316
后 记
325
VIII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社交网络传播圈研究
温馨提示:请使用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