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理辞通解(上、下)》收集的苗族理辞文本是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地区之一种异文,对其进行系统整理、解读、翻译、研究和出版,于苗族民间文学、传统文化之研究,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该书对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区内的苗族理辞异文,以注解、苗语一汉语直译与意译对照的形式,尝试对苗族理辞进行通解,并于“通解”前后对苗族理辞的界定、产生的时代、流传区域、口传文本和书面文本进行了阐述,对苗族理辞的吟诵方式、传承方式、艺术特色以及苗族理辞所蕴含的苗族法理观念、社会制度、妇女地位、自然法则等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这对苗语黔东方言区的苗族人民了解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起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对提升民族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苗语黔东方言区的苗族人民相互了解和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异文的苗族理辞,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苗族理辞通解(上、下)》对不同地区苗族理辞的异文进行归类,建构了开场理辞、创世理辞、起源理辞、婚姻理辞、神判理辞、判例理辞、祭祀理辞、巫事理辞、庆贺理辞、时令理辞、自然法则理辞等理辞结构系统,使苗族理辞系统化、规范化。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苗族理词提供了多维度视角和研究视野,对苗族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组织制度、社会关系、历史渊源、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法制、哲学思想、自然宗教、世界观、价值观等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本。同时,也为研究苗族理辞的学者对比研究不同方言区苗族理辞、同一方言区苗族理辞异文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本资料,其所收录的苗族理辞文本为民间文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口传史、民族法学、民间习惯法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相同的规律,在具有相同或相似历史背景下并且居住于接近地区或区域的民族,其民间文学、民间习惯法可能会存在大致相仿的母题。《苗族理辞通解(上、下)》提供的文本文献和成果以及学界对黔东南地区苗族理辞的民间文学、民间习惯法性质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加强文本的分类研究和跨区域、跨方言土语、跨民族的对比研究,如,与湘西、湘西南以及桂西北等地苗族理辞的对比研究,与侗族侗款的对比研究;有利于加强以历史为背景的苗族理辞与苗族榔规规例的研究;有利于分析苗族传统社会组织淡化与苗族理辞传承的关系和社会功能;有利于分析苗族理辞与国家法律、法规兼容并蓄的和谐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突出和提升苗族理辞的民间文学、法理学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一步促进苗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