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朋友圈里的陌生人
对很多人而言,朋友圈已成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上网之人总有几位点赞之交,而交往也只限于朋友圈里互相点个赞,有的甚至从不曾谋面。有时机缘凑巧见了面,也没有一见如故的欢喜,反因对方与想象中大不同愈添了生分。
确实,不少人网上网下两副面孔。在网上,屏幕是面具,现实的约束暂时抛在一边,躲在滤镜背后,展现给人的是“想象的自我”。即便这个“自我”可能更符合内心的期许,心理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毕竟不同。因而,见到网上频频为你点赞、语言辛辣风趣的朋友,实为古板木讷甚至陈腐呆气之人,心中自然凉了半截。他送上的那些“赞”,含金量似乎也打了折扣。
“朋友”比“熟人”更近一层,“朋友圈”里却潜伏了不少陌生人。或许是某次会议上的邻座,或许只因同在一个群,或许不过是一次公对公的联系中,你们互扫了二维码,走入对方朋友圈。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些人如天边的云朵,偶从眼前飘过,便一去不返,消散在生活中了。现在,却和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黏性。“网”这个词真是生动,信息技术如辛劳的蜘蛛,把网织得如此之大,而我们这些离不开手机、电脑的生灵,正如扑网而去的飞虫。
哲学家张世英衰年变法,提出“万有相通”之论。万有相通之要害在万人相联。人与人,尤其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联系,是万物相通之前提与动力。工业文明改变了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让陌生人社会成为现实。信息文明再一次改造了这个社会,依托网络熟人社会实现了某种回归。
回归的内里是转型。网络“杀熟”、半强迫式地求转发求点赞求红包,这些烦恼均为“转型综合症”。网络文明终将建立新伦理。正视和善待朋友圈里的陌生人,是我们的必修课,在朋友圈里做个好陌生人,也是我们的必修课。毕竟,每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朋友圈里的陌生人。
02先扫为敬?
扫,甲骨文是手拿笤帚的样子,本义是打扫,也有快速的意思,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疾书之状,如在眼前。而互联网语境下“扫”最常见的用法是“扫”码。
自有微信,名片用得少多了。“扫个微信吧”成了搭讪、攀交的口头语。大凡社交,总有礼的要求。更何况,在我们这个讲礼的国度呢。礼节,无非是告诉你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名片时代,陌生人之间互递名片,先后次序是颇有讲究的。礼仪课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下级、男士应主动把名片递给长辈、上级、女士。
微信时代了,谁先扫谁更符合礼数呢?老话说,实践出真知。我悄悄试过多次,有时我主动提出扫别人微信,有时我主动亮出二维码,请对方扫之,并暗中观察两种情况下对方之神情,以此揣摩何种“扫码”顺序最为妥帖。可惜至今没有得到答案。我又以此题问过多人,答案也不统一。
选择无非两种。A.位卑者主动扫位尊者之码;B.位卑者主动亮码。然而,这两种“主动”究竟哪一种更“主动”呢?
有人认为,二维码相当于名片,主动出示二维码,相当于名片时代主动将名片递上。这看似有理,实则未必。名片接到后,收入囊中即可,扫了二维码后,却需发送验证申请。而通过与否,主动权在于二维码的持有者。如此一来,形势反转,扫码者反而像主动寻求结识的一方了。
如果换过来,位卑者主动请求扫位尊者之码呢?这倒避免了上面的尴尬。但微信里的二维码藏得比较深,找出二维码远不如打开“扫一扫”方便。位尊者又往往年长,我遇到过好几次因为我的“敬意”,却让长者在手机里找二维码好一阵手忙脚乱,最后只好无奈地说,“还是我扫你吧!”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