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乃衣食之源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努力种地,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这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人民,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可见,农耕和农耕文化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何等地重要。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业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地域环境依赖性。因此,农业生产必须遵循大自然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协调外部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矛盾。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就像“人泉伐木,登山求鱼”一样,劳而无获。“天地人”三者的有机协调,是农业生产事半功倍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我们的祖先便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了二十四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问,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于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此,从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生长培育、收割和储藏。即所谓的春种、夏长、秋收和冬藏。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都尊崇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一规律,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在我国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经济生活,是一种小农型自然经济的生活,其生产方式,是一种小生产方式。小生产是为了自给自足,自身丰衣足食。《孟子》一书中,不止一次重复谈到孟子的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里的粮食、丝帛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在颜之推心目中,如果家中再有盐井以制盐的话,那真是万事不求人,可以闭门而完备地生活。这样,就能“守其业”了。
小生产的参加者大多是家庭成员,其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或依年龄大小,或依男女性别等进行分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云:“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看剥莲蓬。”正反映了这种年龄的分工。而范成大《田园杂兴》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则反映出了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
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高原、丘陵、平原、山地等。海拔落差非常大,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为世界第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米,南北温差非常大,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在语文课本中读过这样的语句:“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树开始发芽。”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