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巴尼·罗塞特:我的出版人生
0.00     定价 ¥ 58.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20705776
  • 作      者:
    [美]巴尼·罗塞特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国二十世纪出版家的自画像——他重塑了我们对语言、文学与性的看法

二十世纪美国出版界风云人物,反文化时代的文化肖像,被垮掉的一代奉为文化英雄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等待戈多》出版商、格罗夫出版社掌舵人巴尼·罗赛特口述自传,讲述“禁书”“无删节版”的诞生与挑战

时而令人震惊,时而鼓舞人心;绝不平淡乏味,从不墨守成规

所有出版、新闻、传媒从业者必读书!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巴尼·罗塞特(Barney Rosset)
  巴尼·罗塞特1922年出生于芝加哥,父亲是银行家、犹太人,母亲则信奉爱尔兰天主教。罗塞特自高中时代开始迷恋亨利·米勒的小说,29岁时收购格罗夫出版社后,他独具慧眼挖掘了被冷落的众多欧洲文学宝藏,努力出版其他美国出版社不敢触碰的“禁书”。1960年代是格罗夫出版社的黄金时代,格罗夫成功获准出版《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申诉理由是“集中而生动的性描写本身并不构成淫秽”,这一事件使美国司法体系放宽了对文学作品中性描写的容忍度。罗塞特为此自豪,称之“为美国的清教徒主义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他自己则于2008年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杰出贡献奖。2012年逝世。

  译者简介
  张晓意
  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翻译多部英语文学作品。译著包括石黑一雄《远山淡影》《小夜曲》,奈保尔《游击队员》,欧文·斯通《痛苦与狂喜——米开朗基罗传》,本·方登《漫长的中场休息》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巴尼·罗塞特是美国二十世纪非常重要、非常特立独行的独立出版家之一,1951年他以3000美元收购了格罗夫出版社,并将其打造成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反对越南战争、拥抱民权运动、蔑视审查制度的反主流文化的核心力量。
  罗塞特绝不是“绅士出版人”的代名词,他被认为是打破公众和文学、电影与戏剧的自由表达之间壁垒的出版人。
  在本书中你将读到:罗塞特将贝克特作品Shou次引入英语世界,二人结为终身挚友的感人佳话;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等“禁书”的“无删节”出版,与美国政府展开长年累月的斗争;寻找切·格瓦拉日记的曲折经历;传奇杂志《常青评论》的创办历程;如何将众多明星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如贝克特、聂鲁达、奥克塔维奥·帕斯、大江健三郎、哈罗德·品特等收入旗下;与诺曼·梅勒争吵几乎大打出手;辉煌一时的格罗夫出版社如何盛极而衰;罗塞特与表现主义画家琼·米切尔的爱情故事以及他惊世骇俗的五次婚姻等。
  本书是这位杰出的出版家的唯1自传,也是“反文化时代”的文化肖像。罗塞特在世的最后十年就开始撰写这本自传,但直到他逝世四年后才得以出版。对于罗塞特来说,“每本书的出版都是一场战斗”,他的人生写照亦如是。
展开
精彩书评
  再多的言语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巴尼·罗塞特的感激之情。在我看来,巴尼·罗塞特即代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界。
  ——大江健三郎

  于我,巴尼·罗塞特不是不知姓名的出版商。每当提到我的纽约出版商,我从来不会说“格罗夫出版社”,我总是说“巴尼·罗塞特”。
  ——让·热内

  巴尼·罗塞特,他的勇气和智慧使我有可能阅读贝克特和其他作家的作品——由格罗夫出版社出版,巴尼·罗塞特是百里挑一的、美国勇敢的出版家。
  ——保罗·奥斯特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了格罗夫出版社的美国,也就是一个巴尼·罗塞特从未留下其永恒印记的美国,这样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美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了。
  ——约翰·奥克斯(OR图书公司出版人)

  我拥有非凡的出版生涯,却没有赚钱的智慧。我们不谈钱。
  ——巴尼·罗塞特
展开
精彩书摘
  1962年1月,一场战役在多条战线上同时展开。全国二十一名律师在将近六十件不同的诉讼中作战。仅在新泽西州,一名律师就同时应付二十六件刑事案件和一件联邦诉讼。在伊利诺伊州,一名律师最终将十六件不同的案件提交至州最高法院。在最后到美国最高法院对簿公堂、展开决战之前,又有四个州的最高法院加入进来,即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威斯康星州。[51]作为格罗夫出版社的负责人、这些诉讼案的核心——亨利·米勒《北回归线》的出版商,我最终只在其中的两件诉讼中出庭作证,证词的要义却是我二十多年前写的有关这本书的论文。我在论文中说:“作家需要自由的社会——否则就会窒息。”
  我的一生注定了我会走到这一步:我的爱尔兰祖先面对残暴的英国政府时的奋起反抗,我在芝加哥进步的弗朗西斯·帕克学校度过的岁月,西班牙内战期间我对共和派的狂热支持——过往的一切都在这一系列的审查制度战斗中显露无遗。敌人负隅顽抗、步步紧逼,然而他们是不会得逞的。
  我第一次见到亨利·米勒是在1959年,我飞到加利福尼亚的大瑟尔去拜访他。大瑟尔是位于太平洋边上的一个不可思议、奇特而美丽的地方,一边是崎岖的山脉,一边是陡峭的悬崖,悬崖下是惊涛拍岸的太平洋。我刚刚在伦敦结识的一位新朋友瓦莱丽·德斯莫尔与我一同前往。事情是这样的:在伦敦的一天晚上,我同塞缪尔·贝克特的英国出版商约翰·考尔德一起参观蜡像馆。从许多方面看来,约翰就是英国的我,他的出版社与格罗夫一样具有先锋的审美观,我们旗下有很多相同的作者。那天晚上,约翰带了瓦莱丽一起来。瓦莱丽是一名年轻画家,曾在意大利师从于奥斯卡·考考斯卡   。一见到她,我立即为她的美丽和光彩照人所吸引。她让我联想到《呼啸山庄》里饰演女主角的梅尔·奥勃朗,两人都有一些亚洲、印度、南非血统。而且我还得知瓦莱丽相当了解亨利·米勒的作品。
  从蜡像馆出来,我们打车先送瓦莱丽回去,她就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从约翰那里要到了她的电话,几天后便从纽约打电话给她,请她跟我一道去加州。她愉快地答应了。我到爱德怀德机场去接她,取行李,然后狂奔去赶到旧金山的飞机。我们其实根本还不熟,只是有一个共通点,即:对亨利·米勒的无比崇拜。
  到了旧金山我租了一辆车,然后直奔大瑟尔。当然了,这路一点儿都不直,我们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前往亨利的位于山坡边缘的房子,一栋半像农民的茅草屋、半像堡垒的奇怪建筑,我头晕目眩。上山之前先来到一间相当简陋的小屋,既是边防站,又是纪念品商店,里面陈列着各种歌颂作家生涯的物品。我们事先从山脚下的小屋打电话通知主人我们的来访,然后进入亨利·米勒的地盘。
  亨利碰巧不在家,他去精神病院看望前妻的女儿了。现任妻子、可爱的伊芙·麦克卢尔独自在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倾听我们的来意。我跟她说明我们大老远跑来是想在美国出版亨利的未删节版的争议小说《北回归线》。伊芙警告我说:“他回来后听到这件事情不会很高兴。我赞成出版,但是我要假装反对,因为我说什么他都唱反调。”
  亨利终于回来了。他态度冷淡、暧昧,不过我看得出他对出版这本原先于1934年在巴黎出版的、挑战世俗、不肯妥协的小说势必引发的问题兴趣索然。我使出浑身解数说服他考虑考虑,可是他近乎敌对的缄默很难打破。伊芙如她承诺的那样开口,然而她的策略也未能如她期望的那样奏效。亨利更想聊他正在与美国画家亚伯拉罕·拉特纳一同创作的新书《梯脚下的微笑》,后者碰巧跟当时的我一样都住在东汉普顿。这次会面无疑不是很成功,我和瓦莱丽郁闷地告辞。
  回到山脚下,我们得找个地方过夜。大瑟尔显然不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地方,我们找到一家介于废弃或者可能压根儿没有开张过的汽车旅馆与半废弃的路边餐馆之间的地方。想象一下汉弗莱·博加特和劳伦·白考尔演的《化石森林》,不过少了酒吧。房间墙壁是光秃秃的板条,一只孤零零的黄色灯泡晃来晃去,十分简陋,甚至有些瘆人。
  晚上我们无事可做,只能上床睡觉。那晚大瑟尔的悬崖绝壁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暴风雨,我浑然不知这是将来的预兆。我和瓦莱丽本来各自睡在双人床的一头,后来便紧紧抱住对方,手脚缠绕在一起。清晨,我们沿着海岸边危险的公路驱车下山,回到洛杉矶,然后各走各路。我失败了,但这只是暂时的。
  从我第一次读到亨利·米勒的作品起,我便笃信他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用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盘托出,用新颖的美国俚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亨利的名声有部分是因为他被视为禁书作家,然而于我,他是当代版的沃尔特·惠特曼——是敞开心扉的声音,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爱之深责之切。他自由不羁、极具挑衅又充满诗意的态度影响了日后的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劳伦斯·费林盖蒂等人。这些人是第一批如是说的,但亨利一直不以为然。这群不同寻常、但都拥有巨大创作力的新生代作家无疑是美国文学的新鲜血液,这股血脉从惠特曼流淌至米勒,又涌入日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心、脑、手里。
  我前面说过,我第一次读到《北回归线》是1940年在斯沃斯莫尔学院念书的时候,在米勒自己的书、1939年詹姆斯·劳克林的新方向出版社出版的《宇宙哲学的眼光》里知道这本书后,从哥谭书店买了本走私版。除了赤裸裸的坦白,我如此钟爱《北回归线》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将法国超现实主义的诙谐聪明与我们自己心灵的粗糙原创结合在一起。米勒在小说中讨论了普鲁斯特和D. H. 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他喜欢这两个人的原因跟我一样。劳伦斯的文字十分浅显,前面几章还有些难看、愚蠢,然而读着读着一种近乎神秘、超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愈加明显。亨利也是一样。米勒和劳伦斯都阐述、传达了一种强烈、呼之欲出的信念,即:我们应该过我们想要的生活——两人要我们大家都相信这点并付诸实践。
  至于审查制度,亨利还颇有些为《北回归线》是禁书而自豪。在给我的一次信中,他说不希望自己有太多读者:
  老实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想看到这些禁书在美国出版。似乎根本不值得为此搞得自己声名狼藉、心情不快。我在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别指望美国能有大变化——不论是立法者还是法官。至于大众,在我看来则是漠不关心。我指的是大多数人。我不急着让自己去给一件注定失败的事当替罪羊。
  在我看来,这俨然是一副失败主义者的论调。不过等到我尝试说服亨利允许格罗夫出版社出版他的小说的时候,格罗夫出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已经战胜了好些审查制度的法律。我们用行动证明,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实现真正的改变。我深知格罗夫出版社是米勒和《北回归线》的不二之选,我不能接受被拒绝。于是我给他回信,劝说道:“您说会搞得声名狼藉、心情不快,对此我必须说我完全不能苟同……”
  1960年夏,亨利回复道:
  我之所以不愿意与美国政府公开宣战的原因之一是我看不出我们的人民会真正反抗。美国没有真正的激进分子,没有哪个男人和女人想要彻底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欲望、勇气或权利……只是赢得自己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通常都是些垃圾)的特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阅读不仅令大众更令当权者觉得讨厌反感、危险有害的书籍的权利。当我们的人民从不曾怀疑自己生活在一个被征服的国度、自认为是一个“自由的民族”,如何能够指望他们从他们自己任命的代理人手里夺取这种权利和特权?打赢几场官司,即便轰动一时,也是毫无意义的。这些戏剧式的胜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我想说的是,被没有思想的大众拥护和认同、当作我们时代的佩特罗尼乌斯   ,并不能让我感到满足……我要成为淫词秽语之王,要能够随心所欲地叫大众或兴奋或开心或震惊,而非教诲、教化大众或鼓励反抗。
  好一番强有力的慷慨陈词。但同时米勒也承认害怕自己的书会被改编进大学课本,强迫不感兴趣的学生阅读,然后惨遭嫌弃。
  我向他保证“别担心,绝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但是我没有告诉他我在很久以前就下定决心要出版《北回归线》,并有策略地一步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就是亨利本人也无法阻止我。
  ……
展开
目录

1.我的爱尔兰祖先:从旧世界到新大陆

2.进步教育:实验学校和谈恋爱

3.上大学,上战场

4.中国:被遗忘的战区

5.“解放军”:上海之行和回家

6.琼· 米切尔:开始

7.分离和开始:琼、汉普顿地区、早期的格罗夫

8.塞缪尔· 贝克特

9.格罗夫戏剧:哈罗德· 品特和其他剧作家

10.投入斗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1.重返电影:《电影》《我好奇之黄》及其他胶片冒险

12.亨利· 米勒与《北回归线》

13.莫里斯· 吉罗迪亚

14.垮掉派与《裸体午餐》

15.革命者:《常青评论》、切· 格瓦拉、格罗夫爆炸案  

16.内外夹击

17.我的汤姆· 索亚:大江健三郎

18.《 自由》

尾注

致谢

附录一 生平要事年表

附录二 格罗夫出版社大事记  

附录三 1964 — 1984 年格罗夫出版社的财务状况  

附录四 巴尼· 罗塞特清单(作于罗塞特七十七岁生日)

附录五 成书过程简介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