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
我果真是炼钢的洪大火炉,何必担心坚硬金属笨重铁石难以熔炼?我果真是巨大的海洋长长的江河,何必担心四处横流的污浊沟渠的不能容纳?
白天欺骗了别人,难以逃脱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必然产生的羞愧之感;年少的时候没有立下奋斗志向,到年老的时候就会因为白头却无所成就而悲伤。
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绩名誉的意念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走出这里进入那里,意念思虑只是差别毫毛末端,但是超脱凡俗进入圣界,人的品质几乎判若天壤之別了。人何不猛然转变念头呢!
一个念头的慈爱祥和就可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而要开启万般善良的大门,最好的办法是抑制自己的任何一点点私心杂念。
只有堵塞个人物欲之路,才能开辟道德义理之门;只有摒弃凡尘世俗之累,才可担当圣人贤达之责。
容忍得了稟性感情上的偏袒徇私,就是一门大学识;消除得了家族门庭内的怨嫌霜雪,才是火海内栽种莲花。
故事链接
提起包公,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于断案、专为百姓伸冤除害的清官。他的名字叫包拯,是北宋中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由于他清廉、正直,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人们尊称他为包公。
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叫作“端砚”,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端州每年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端砚。
从前的知州,总要在朝廷规定的数额之外加征几倍乃至几十倍,用以贿赂权贵。但是,包拯在端州任上,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按上贡定额命令工匠制作,当他卸任的时候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
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人们知道他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都赞叹不已,但又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人用黄布包了一块端砚,偷偷放在船舱里。当船行驶到羚羊峡口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大作,船走不动了。
包拯十分诧异: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他自信没有做下对不起端州百姓的事。直到在船舱里发现那块端砚,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立即把它投入江心。据说这样一来狂风暴雨顿时止息。不久,在包拯掷砚的地方出现一座沙洲,就是那块端砚变成的,人们称之为“墨砚沙”。
后来,包拯到了朝廷任谏官,在谏官任上,他又是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他曾经三次弹劾国戚张尧佐,七次弹劾鱼肉百姓的王逵。张尧佐是嫔妃张美人的伯父。张美人长得漂亮,又善于逢迎,很受宋仁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张尧佐凭借侄女的力量,也当上了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一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于是,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指出正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任用这样的庸人理财,违背民心,会酿成财政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仁宗皇帝听不进这些话,不久,又加封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权力更大了。诏书一发布,朝廷内外都感到震惊。包拯再次上奏章,怒责张尧佐,并和仁宗当面争辩,言辞激烈得连唾沫都溅到仁宗的脸上。
由于包拯和其他谏官不屈不挠的谏争,宋仁宗终于“感其忠恳”,削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职,还做出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职、干预国家大事的规定。
包拯嫉恶如仇,最恨的是贪官污吏。他上过一道《乞不用赃吏》的奏章,要求朝廷罢免贪官污吏,一般不再起用他们,即使再起用,也不让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酷吏叫王逵。他任地方官时,飞扬跋扈,随意增派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税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进奉朝廷,博得朝廷的欢心,却坑苦了当地的老百姓。
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许多老百姓被迫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被他杀害的老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民对他恨之人骨。当王逵被调往池州时,当地老百姓几千人聚会庆贺,城里数万家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
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却官运亨通。不久,王逵又从池州升迁为江西转运使。到了江西,依然是严刑酷法,鱼肉百姓,动辄抓人人狱,判罪充军。后来,有人告发了王逵的劣行,朝廷下令本路主管司法的提刑司调查处理。包拯上书反对,指出本路提刑司肯定会包庇他。
朝廷没有采纳包拯的意见,结果事情不了了之。没过多久,王逵又被提拔为淮南转运使。对此,包拯气愤异常,又一次上书弹劾他,认为王逵苛暴成性,难以悛改,不能把百姓交给王逵,听任他肆意残害。由于包拯前后七次弹劾王逵,据理力争,仁宗只好罢免了王逵的转运使职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