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近思录
0.00     定价 ¥ 30.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53808680
  • 作      者:
  • 译      者:
    张京华,导读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京华,男,1962年生,现为湖南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社科联国学普及基地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近思录》是宋代大儒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理学入门书,全书分类精选北宋周敦颐、程颢等五位大儒的思想要义,按次第编排,共十四类六百二十二条,是我国古代影响Z大、Z广的儒学入门书,也是今人学习儒学、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

    本书是《近思录》的注译本,作者在参考注本的基础上,融入多年研究心得,全书既有字词疏解,又有义理辨析,是一本简明且接近作品原意的儒学普及读物。

 


展开
精彩书评

《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朱熹)

 

凡义理根原,圣学体用,皆在此编。(江永)

 

《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陈荣捷)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如果将我国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段,则上古可以视为儒家的创兴时期,中古可以视为儒家的中兴时期。创兴时期有孔、曾、思、孟,中兴时期有周、程、张、朱。任何学说、思想、学派,要想长期发挥它不偏不倚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容易的,需要适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理学便是儒家在中古时期获得更新之后的一个新形态。在这次成功的更新之后,儒家思想学说便得以恢复其新鲜的活力,从而继续主导中国乃至整个东  

亚社会在近古时期的发展历程,并且将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当然,儒家学说还有其更早的渊源,就是“二帝三王”的王官之学。创兴时期,孔子集大成,萃聚“二帝三王”的典籍,成为“六经”;中兴时期,朱子再次集大成,萃聚孔、曾、思、孟的著述,成为“四书”;而周、程、张、朱的著述,到了近古时期,流行极广,几于人手一册,这就是《近思录》。

所以,儒家学派就有“四书”是“六经”之阶梯、《近思录》是“四书”之阶梯的说法。也就是说,了解儒家思想学说,最为正宗的路径应当是从《近思录》上溯“四书”,再由“四书”上溯“六经”。事实上,在宋元明清时期,《近思录》是影响最大、最广的入门

性的学术书,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尤其如此。

    朱熹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清代江永称,“凡义理根原,圣学体用,皆在此编。……盖孔、曾、思、孟而后,仅见此书”。四库馆臣称,“宋明诸儒若何氏基、薛氏瑄、罗氏钦顺,莫不服膺是书”“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

孔、曾、思、孟的主要概念是“仁”,周、程、张、朱的主要概念是“理”。孔子多讲“仁”,而孟子多讲“义”,“义”是“仁”的一种体现,本质上仍然是“仁”。宋儒讲“理”,又讲“道”“性”“心”,讲“理”是强调天地万物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讲“道”是强调道统在人间的传承,讲“性”是确信人类具有向善的本质,讲“心”是强调自身的感知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因此只是侧重不同,并无实质之别,“道”“性”“心”仍然是“理”。

儒家是永远的儒家,只是各个阶段的形态展现有所不同。但大致上说,出于历史的因素,创兴时期的儒家具有更多的政治和制度的因素;时隔一千余年之后,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中兴时期的儒家具有更多的抽象性和哲学性,因此也更加灵活,超越时空而具备普世价值。

 

《近思录》的编订是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夏天,编订者是朱熹和吕祖谦。朱熹和吕祖谦相约,在福建建阳的寒泉坞相见,共读北宋五子之书。由于对内容早已稔熟于心,所以只用了十天时间,不仅全部条目基本选定,而且条列了卷次,写定了各卷标题。

编订之后,二人各有一篇《书〈近思录〉后》,又称《近思录后序》。

朱熹在《后序》中说:“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

从朱熹的话来看,他的《后序》应当也是同时写就的。但吕祖谦的《后序》题款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是一年之后写定的。在书成以后,朱熹和吕祖谦二人为此还有信函往来,相互磋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晦庵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朱子语类》中提到,朱熹曾说:“《近思录》首卷难看。某所以与伯恭商量, 教他做数语以载于后,正谓此也。”由此可以相信,《近思录》是朱、吕二人精思熟虑的作品。

......

 


《近思录》十四卷的标题,首先有朱熹最先草拟的字句,比较详细,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五“《近思录》逐篇纲目”。叶采删繁就简,但又过于简短。茅星来也加以规范,但仍不整齐。其他如江永完全依循朱熹的标题,张伯行完全依循叶采的标题,今人陈荣捷则二者并存而以朱熹为主。

本书是《近思录》的选注,限于篇幅,首先选取了有关修养、学习的部分,即第一卷至第七卷、第十一卷、第十四卷这九卷的全文, 而暂时舍去了有关政治、宗教的部分,即第八卷至第十卷、第十二卷至第十三卷这五卷的全文。全书依次排列为九篇,标题也重新规范为四字句。希望本书成为《近思录》的一个比较简易又比较接近作者原意的读本。

 

张京华

2017 年 7 月于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


展开
目录

一 道体本原············ 001

二 为学大要············ 040

三 格物穷理············ 102

四 存养之功············ 149

五 改过迁善············ 183

六 齐家之道············ 207

七 取舍去就············ 224

八 教学之道············ 254

九 圣贤气象············ 26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