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回到古代打官司:中国人的法律智慧
0.00     定价 ¥ 39.8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21604047
  • 作      者:
    刘峰,周海燕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以诗断案,惩恶扬善,不畏权贵,详察痕迹……

  看看古人是如何断案的

  古代的讼师什么样?郑国人邓析恐怕是中国律师第*人

  在古代,见义勇为者除了被口头褒奖,还可以授予官职

  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民间冤情如何才能上达天听

  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讼师方唐镜,他的原型是谁

  本书一一为你道来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峰:出版人、副编审,台海出版社副总编辑。拥有史学和法律双重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游历于历史与法律之间。曾在《法制日报》《月读》等报刊写专栏。


  周海燕: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副编审。主要负责图书策划和数字出版业务。曾策划出版《袖珍中国史》《精神的力量》等图书。曾出版著作《家庭法律顾问》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法律文化类读物,通俗说法,通俗说史。本书针对当下热点法律问题,回溯考究古代法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从生动有趣的法律故事中,解读中国古人的法律智慧,以资当下借鉴。

  本书涉及的主题有官司、上访、巡视、举报、公款消费、律师职业、考场舞弊、扫黄禁娼、性骚扰、计划生育、滴血认亲、拆迁、城管、房产税、货币战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虚假广告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官司也风流

——那些漂亮的诉状和判词


  中国古代的法官们处理纠纷的时候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的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代的判例中领略他们不群的风采,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判词。

  中国古代以文章取士,所以能够出任官职的人通常都是熟读经典、满腹经纶、文采斐然,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独到的见解、不羁的个性和一支生花妙笔。加之古代的法治观念不强,法网没有现在周密,在案件的审理中,法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引经据典、斟酌情理、自由裁量、即兴发挥。所以,如今一板一眼、枯燥乏味的判决书往往被古代的法官写得精彩纷呈,独树一帜。与判决书相媲美的还有古人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诉状。更令人神往的是他们在断案过程中彰显的风度与神采。

  古代人的贞操观念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下交往、偷情,不容于礼法,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在明代,有一个叫张松茂的青年与邻家女孩金媚兰两情相悦,郎才女貌,于是背着家长暗地里交往。结果,一不小心,东窗事发,被金媚兰的家长抓了个现行。要是放在今天,为儿女婚事愁得睡不着觉的父母知道孩子有了对象,高兴还来不及呢,权当没看见就行了,最多也就是叮嘱两句:“早点儿回家,太晚了外面不安全。”可是,在古代这可是违背伦常、败坏门风的大事儿。

  金家人气急败坏,当即将张松茂扭送到了衙门,要求官府严惩这个勾引良家少女的无赖少年。金媚兰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带着满脸泪痕,鬓发凌乱地跟着到了公堂之上。恰好处理此案的是一位省部级高官——福建巡抚王刚中。要是换了一个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道学先生处理此案,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结局了。

  王刚中身为封疆大吏,自然是久经历练、洞察人情、阅历丰富,他放眼向堂下一看,俨然是一对金童玉女,男的眉清目秀,女的端庄娴静,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哪里像淫娃荡妇、奸邪之辈啊?就这么一眼,王巡抚心中顿生一股爱惜之意。他略一思忖,心中有了主意,便随意地问道:“你们两个可会吟诗?”

  张松茂和金媚兰一个战战兢兢,另一个泪眼婆娑,听大老爷这么一问,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的问号,但还是马上点头说“会”。在一旁的金家人也是一头雾水,但王巡抚断案,他们也不敢插嘴,只好耐着性子静观其变。只见这王巡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找什么呢?吟诗得有个题目啊,找命题呢!

  恰好在公堂的房檐下面结了一张蜘蛛网,有一只倒霉的蝴蝶撞到网上,被黏住了,动弹不得。王刚中抬手一指,对张松茂说:“就以蛛网上的蝴蝶为题吧,你要是能当场作出一首诗来,我就放了你。”

  这张松茂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心慌意乱,但依旧才思敏捷,王巡抚的话才落地,他心中诗已成篇:“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异香。近日误投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最后这一句分明是在拍王刚中的马屁,因为王刚中当年科举就高中探花。王巡抚听了,心中更加高兴:“真是个才子啊!人才难得,人才难得!”

  他又转向金媚兰,指了指公堂上悬挂的一副竹帘,“你也来作首诗吧!”金媚兰的才华不让情郎:“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致参差。”

  王刚中听完禁不住击节叹赏:“好一对才子佳人啊!真是天作之合,佳偶天成。”巡抚大人的诗兴大发,当堂赋诗一首,权当是判决书了:“才子佳人两相宜,致富端由祸所基。判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窥于隙。”其中的一句“致富端由祸所基”,大概是因为金家人嫌弃张松茂家境贫寒,所以反对他和女儿的婚事,王刚中才告诫他们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万贯家财往往是惹祸的根苗,平平淡淡、生活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张松茂和金媚兰听到巡抚以诗断案,成全了自己,简直像做梦一样,喜极而泣,连连叩头谢恩。一旁的金家人瞠目结舌,本想借此机会好好惩治一下那个穷小子,断了他的念想,免得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没想到这巡抚一时兴起,大笔一挥,竟然判令两个人成为合法夫妻了。可是巡抚大人的话他们哪敢不听,只好回去筹备婚事了。

  王巡抚断案虽然于法不合,但却入情入理。中国古代的法官们处理纠纷的时候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的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代的判例中领略他们不群的风采,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判词。

  清代,福建泉州有一座风月庵,风月庵里有一位身在佛门、胸怀风月的小尼姑,青春年少,凡心未了,与一个孙姓青年彼此爱慕,生了还俗的心。可是,出家人本应该六根清净,断绝七情六欲,如今还俗结婚,先不说会不会触犯国法,单是舆论的谴责,口水也能把人淹死。小尼姑苦思冥想,辗转难眠,终于下定了决心,干脆递上一纸诉状,请官老爷批准自己还俗成亲,如果官老爷见自己词真意切,动了恻隐之心,支持了自己的诉讼请求,那么,谁也不敢干涉、议论了。

  大老爷接到了小尼姑的诉状,啼笑皆非,他转念一想,年轻人男欢女爱、郎情妾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这么年纪轻轻的就强迫她守着青灯黄卷,虚度年华,实在有些残忍。想必当初遁入空门也是有难言之隐。如果不准她的所请,结果两个人按捺不住私通,东窗事发之后,不仅当事人要受到严惩,自己也要落个教化不力、管理无方的罪名。

  结果,这位大老爷真的动了恻隐之心,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准准准,准你嫁夫君。去禅心,超梵心;脱袈裟,换罗裙,免得孙(僧)敲月下门。”将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巧改了一个字,一篇判词写得既俏皮,又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古代,不像现在,寡妇再婚,天经地义。过去崇尚的是从一而终的贞洁烈妇,寡妇改嫁,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儿,经常得闹到公堂上,请法官给个说法。清代有个寡妇打算改嫁,无奈受到婆家人的百般阻挠,邻里之间也是指指点点,风言风语。寡妇一怒之下,一纸诉状告上公堂,请地方官给自己主持公道。这诉状可以说写得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总共才十二个字:“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地方官看了这张诉状,二话不说,痛快地批了三个大字:“嫁!嫁!嫁!”这地方官固然是性情中人、成人之美,不过也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智决定。在当时,如果翁媳之间、叔嫂之间出现乱伦的丑闻,不仅当事人是死罪,就连地方官也要承担领导责任,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嫁了大家都省心。

  明朝皇帝明代宗,赐给宁王一只稀有的丹顶鹤,因为出身不凡,这只丹顶鹤不仅锦衣玉食,还配备了随从,专门伺候它遛弯儿。一天,宁王的仆人带着这只丹顶鹤在街上大摇大摆地逛,一是让这宝贝散散心,二是显摆一下宁王的地位和皇帝的恩宠。可是没承想,一条老百姓家养的土狗看不顺眼了:“瞅你那趾高气扬的样儿,端个膀子、翘个尾巴横逛,马路是你家的啊!不就脑袋上多撮红毛吗?怎么不看看你才两条腿,我还四条腿呢!”

  土狗也不管这东西什么来头,扑上去就咬,把皇帝御赐之物咬得扯着嗓子尖叫,美丽的羽毛漫天飞舞,顿时黄尘滚滚。土狗打了胜仗,心满意足地溜达着回家了。闻声赶到的主人可吓坏了,跪在地上,浑身发抖,磕头如捣蒜,连声求饶。“咬坏了宁王的宠物,我怎么赔得起啊!”

  宁王的仆人哪里肯依啊!饶了你,我怎么回去交差啊?当即扭着土狗的主人直奔公堂,一纸诉状递到法官的面前,上面就八个字:“鹤系金牌,系出御赐。”原来,这丹顶鹤还戴着皇上御赐的金牌呢,难怪这么牛!八个字的诉状透着骄横之气,背后有宁王撑腰,自然是鼻孔朝天,地方官也不放在眼里。

  这法官也不含糊,根本不买账,挥笔判道:“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想来这法官也是比较有骨气的,不屈服于宁王的权势,锄强扶弱。法官的判词铿锵有力,入木三分,而且合情合理,让人无从辩驳。宁王的仆人气得干瞪眼,只好牵着发蔫的丹顶鹤,垂头丧气地回去交差了。

  当然,在古代判例中,这种戏剧性、文学性的判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判词还是比较严谨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清代文人张船山曾经断过一起“拒奸杀人”案,判词就写得有理有据,事实清楚,分析透彻。不妨来看看。

  一个叫陶文凤的人垂涎弟媳妇的美貌,几次三番地调戏,但都没有得逞。一天,他趁弟弟陶文麟出门走亲戚的时候,知道弟弟晚上不能回来,就准备借机威逼强奸弟媳。于是,当天晚上,他撬开弟弟家的窗户,一只手提着刀,另一只手拿着两只银元宝,跳进了房间里,一边威胁一边引诱,让弟媳妇丁氏跟他发生性关系。

  丁氏临危不乱,表面上应允。两个人都脱光了衣服,丁氏上了床,引诱陶文凤。陶文凤欲火焚身,失去了理智,也不疑有诈,把刀放在床下,跟着上了床。这丁氏眼疾手快,趁机跳下床,操刀就砍,陶文凤猝不及防,当场就被砍死。人命关天,事情报到了官府。

  张船山审理案件之后,写下了这样一篇判词:

  “审得陶丁氏戮死陶文凤一案,确系因抗拒强奸,情急自救,遂致出此。又验得陶文凤赤身露体,死于丁氏床上,衣服乱堆床侧,袜未脱,双鞋又并不齐整,搁在床前脚踏板上。身中三刃:一刃在左肩部,一刃在右臂上,一刃在胸,委系伤重毙命。本县细加检验,左肩上一刃最为猛烈,当系丁氏情急自卫时,第一刃砍下者,故刀痕深而斜。右臂一刃,当系陶文凤初刃后,思夺刀还砍,不料刀未夺下,又被一刃,故刀痕斜而浅。胸部一刃,想系陶文凤臂上被刃后,无力撑持,即行倒下,丁氏恐彼复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猛力在胸部横戳一下,故刀痕深而正。又相验凶器,为一劈柴作刀,正与刀痕相符。而此作刀,为死者陶文凤之物。床前台上,又有银锭两只。

  “各方推勘:委系陶文凤趁其弟陶文麟外出时,思奸占其媳丁氏,又恐丁氏不从,故一手握银锭两只,以为利诱;一手持凶刀一把,以为威胁。其持刀入房之时,志在奸不在杀也。丁氏见持凶器,知难幸免,因设计以诱之。待其刀已离手,安然登榻,遂出其不意,急忙下床,夺刀即砍,此证诸死者伤情及生者供词,均不谬者也。

  “按律因奸杀死门载:妇女遭强暴杀死人者,杖五十,准听钱赎。如凶器为男子者免杖。本案凶器,既为死者陶文凤持之入内,为助成强奸之用,则丁氏于此千钧一发之际,夺刀将陶文凤杀死,正合律文所载,应免予杖责。且也强暴横来,智全贞操,夺刀还杀,勇气嘉人。不为利诱,不为威胁。苟非毅力坚强,何能出此!方敬之不暇,何有于杖!此则又敢布诸彤管,载在方册者也。此判。”

展开
目录

001 / 收入高,风险大——古代律师不好当

古代法律对律师行为作出了诸多限制。例如,诉讼的时候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禁止委托他人代理。如果当事人是官员或者年老、残疾、病重的人,可以由家人代理,其他人是不能代理的。


013 / 笔能杀人,亦能活人——讼师也有正能量

古代讼师身上的正能量是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个是他们在诉讼中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匡扶正义;另一个是他们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025 / 官司也风流——那些漂亮的诉状和判词

中国古代的法官们处理纠纷的时候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而是从事实出发,遵从圣贤的教诲,酌情处理,追求一个公正的结果。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古代的判例中领略他们不群的风采,看到很多精彩绝伦的判词。


039 / 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古代赏罚分明

古代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是实打实的,不像今天,奖励若干万元,授予英雄称号,披红戴花就完了。那时,对于见义勇为者是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


051 / 击鼓、拦驾、上书——古人如何上访

据说,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也就是尧舜的时候,就建立了上访渠道——“进善旌(提合理化建议)”“诽谤木(提批评意见)”“敢谏鼓”。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建立了上访制度,让民间的冤情可以直达天听。


065 / 御史一出,地动山摇——古代的巡视工作

“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也就是说,御史出巡的话,如果不搞得地动山摇,官员们好像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就不算称职。


079 / 路标背后的故事——古代的举报箱

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的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091 / 吃掉广厦千万间——古代如何治理公款消费

古代公务招待的名目非常多,如升官了要招待,称之为“烧尾宴”;从虚职转入实职要请客,叫作“开印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也要喝酒庆祝,叫作“琼林宴”。


105 / 从喝墨水到腰斩——古代如何处罚考场作弊

古往今来,考试作弊的手段就那么几种,反作弊也就那么几招,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会有变化,但本质上还是那“三板斧”。


123 / 从官办妓院到禁娼——古人如何对待色情业

管仲开历史先河之后,到秦汉时期,国营妓院渐渐制度化,形成了“乐户制度”“官妓制度”。到了唐代,性服务业兴旺发达,机构完善、制度健全,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7 / 后果很严重——古人如何应对性骚扰

现实中,古代的法律对性骚扰的行为惩处是非常严厉的,在今天,可能就是治安拘留加罚款,在古代,则可能是人头落地、小命不保。


153 / 滴血认亲——古代的DNA鉴定

古代的科技不发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只能采用滴血认亲这种原始的亲子鉴定手段。从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滴血认亲是没有可信性的。


165 / 保增长是主流——古代的计划生育

我国古代的计划生育主流是鼓励生育,刺激人口增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这种人口政策在西周的时候就开始推行了。


179 / 少林也当钉子户——古往今来话拆迁

宋神宗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征地补偿法规。补偿的方式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分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个部分。


191 / 求四邻,托中介——看古人如何买卖房产

在古代,对于待售房产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是亲属、四邻。这种规定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出卖房产要“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也就是说,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人不是租房子的,而是亲属和四周的邻居。


203 / 应急的房产税——古代如何对房产征税

我国的房产税在古代主要是一种财政应急的临时税种,从宋朝以后,渐渐有了常态化的趋势,而且是作为一种地方税,主要是用来解决军费开支激增、维护地方治安等问题。


217 / 抓卫生、拆违建、治理占道经营——古代的城管

《周礼》这本书里介绍了两种公职人员,一个叫“司市”,一个叫“胥”,这两种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责中就有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治理不法摊贩、占道经营等内容。其中,“司市”可以视为城管大队队长,“胥”则是城管队员。


227 / “火门”——古代的货币战争

在我国古代,造假钞的行当有一个别称,叫“火门”。这是因为古代的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在造假的时候需要冶炼,后来,“火门”就成了造假钞的代称,包括伪造纸币的行为。


239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品安全三千年

在中国古代,食品安全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例如有唐一代,就有多位皇帝因为饮食问题丢掉了性命。一国之主的食品安全尚且不能保障,平民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249 / 砍手砍脚打屁股——古人如何抓环保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设立了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机构。当初,舜接受尧的禅让,登上帝位,在组阁的时候,任命伯益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部长,官名叫“虞”。


259 /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古代的社会保障

为了救济社会的弱势群体,如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少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古代的官方和民间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采取了种种措施。


271 / 伯乐一顾,其价十倍——古代名人广告

古代名人广告虽然不像今天这么普遍,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参与,皇帝、宰相、诗人、书法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代言某种商品的名人。


285 / 广告一路走来——古代广告面面观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一定对北宋都城汴梁街道的繁华和商家的云集印象深刻,店铺门前形形色色的招牌就是广告的一种,也就是今天的户外广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