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张潮所写的随笔小品文集《幽梦影》,美到令人心醉的生活感悟,字里行间传递出人生智慧。
★《幽梦影》以小品文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现代人习惯的微博形式发文,被世人称为“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幽梦影》作者张潮以一颗清澈的心,一双善感的眼,俯仰山川万物,细察毫微,寻觅自然之美。读之,能把时间过慢,把生活过美。
★《幽梦影》其书每篇寥寥数十字却透露出了古文人的风骨思想,让我们隐隐能够窥见他颇为有趣的灵魂。
★《幽梦影》随笔形式的别有一番风味,一行一句,片玉碎金。全文共219则,多为格言妙论。
《幽梦影》是一种独立于经史诗文之外的文体,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若行云流水。书中涉及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实则以简洁的格言语录形式,表现传统中国文人的哲思和审美趣味。本书体例上按原文、评语、注释、译文顺序排列,力求详尽、准确、完备。"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优雅随性,清新不凡,读之令人齿颊留香。
【原文】
无善无恶是圣人。如帝力何有于我①;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③;一介不与,一介不取④之类。善多恶少是贤者。如颜子不贰过⑤,有不善未尝不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⑥之类。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其偶为善处,亦必有所为。有善无恶是仙佛。其所谓善,亦非吾儒之所谓善也。
【原评】
黄九烟曰:今人一介不与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边圣人也。利之不庸者,亦复不少。
江含徵曰:先恶后善,是回头人;先善后恶,是两截人。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恶者,是奸人,亦当分别。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为而不可为。”唐解元⑦诗云:“善亦懒为何况恶。”当于有无多少中更进一层。
【注释】
①帝力何有于我:皇帝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见古歌《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②“杀之”两句:语见《孟子?尽心上》。庸:酬谢。
③“以直”两句:语见《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④一介不与,一介不取:语见《孟子?万章上》,意思是一点好处不给别人,也不要别人的一点好处。
⑤颜子不贰过:语见《论语?雍也》,意思是不犯同样的错误。
⑥子路人告有过则喜:语见《孟子?公孙丑上》,即闻过则喜之意。
⑦唐解元:即明代文学家、画家唐寅,字伯虎。
【译文】
圣人既没有善行也没有恶心。例如,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影响呢?用王道治理国家,被杀也不会对谁产生怨恨,获得利益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功德;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如果不符合道义,一点好处不给别人,也不要别人的一点好处。善的行为多而恶的行为少,就是贤人。例如,颜回不会再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对自己的过错时刻牢记于心;子路要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善的行为少而恶的行为多,就是庸人。只有恶的行为而没有善的行为,就是小人。这样的小人,即便偶尔做点好事,也是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有善的行为,没有恶的行为,就是神仙和佛了。他们的善行,并非我们儒家学说所主张的善行。
【原评译文】
黄九烟说:如今很多人不会随便把东西给他人,整个天下一半都是圣人。如今获利的人,很多不会去报答别人。
江含徵说:先做恶事后做善事,这样的人是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的人;先做善事后做恶事,这样的人是前后不一的人。
殷日戒说:外表看着善良而内心充满邪恶,这样的人是奸诈之人,当然并非一概而论。
冒青若说:古人说:“善的行为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唐寅曾在诗里说:“善的行为都懒得做,更何况是恶的行为。”这句话应该比文中对善恶的诠释更深了一层。
……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第一○则
第一一则
第一二则
第一三则
第一四则
第一五则
第一六则
第一七则
第一八则
第一九则
第二○则
第二一则
第二二则
第二三则
第二四则
第二五则
第二六则
第二七则
第二八则
第二九则
第三○则
第三一则
第三二则
第三三则
第三四则
第三五则
第三六则
第三七则
第三八则
第三九则
第四○则
第四一则
第四二则
第四三则
第四四则
第四五则
第四六则
第四七则
第四八则
第四九则
第五○则
第五一则
第五二则
第五三则
......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
——章衣萍
★中国古代类似的著作很多,但都不如这本书而已。
——林语堂
★既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