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奥威尔作品全集:奥威尔战时文集
0.00     定价 ¥ 78.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2782215
  • 作      者:
    [英]乔治·奥威尔
  • 译      者:
    陈超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威尔的战争启示录


展开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展开
内容介绍

二战是深刻影响了奥威尔人生经历与思想维度的一个关键事件。在这场一度将英国逼入绝境的战争中,这个有着自由传统的民族(连同奥威尔本人)切身体验了配给制与物资短缺、宣传战与报刊审查、总体战与无差别轰炸。1941年至1943年,奥威尔更是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东方节目组,负责对印广播,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争夺印度人心这个没有硝烟的分战场上,成为了宣传战争机器上的一枚螺钉。可以说,没有二战,奥威尔就不会在他的《一九八四》中写下那三句警示名言: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而从奥威尔在战争期间留下的形形色色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思想进化的脉络和战后世界的图景在他心目中的渐渐定影。


展开
精彩书摘

论1945年的世界局势


下面这篇文章写于世界上大部分人知道原子弹的存在之前。

在我创作的时候,这两颗原子弹已经被投放。第一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一座城市四平方英里的面积,据说杀死了约五万人 。这颗炸弹的重量不到五百英磅,而且据说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

尽管原子能或许对于人类来说拥有巨大的价值,但它对公众造成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颗炸弹的形状——几乎没有必要指出发明这一可怕的武器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它或许就像蒸汽机的发明那么重要,是历史的转折点。目前制作原子弹的过程仍是秘密,只有美国了解全部内情,但其它国家正在进行类似的研究,或许不久之后至少会有三个或更多国家掌握把彼此炸得粉碎的手段。只须几百颗这样的炸弹投放在大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区,就能让我们倒退回原始野蛮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有阅读和思考能力的人更应该对政治事务感兴趣。战争不是因为人性本恶而发生,它们源于嫉妒和矛盾——为了市场、国界、原材料、民族问题——而如果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话,它们是能够得以解决的。要理解世界的走向并能够做些什么去阻止灾难发生,归根结底要靠年轻人,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确保不会再有一场战争爆发对于一个十六岁的人来说比对于一个六十岁的人来说更加重要。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将尝试描述世界的真实境况和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它旨在表明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强调当前的世界局势并不容乐观。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三巨头仍在波茨坦开会。我们还没有收到他们达成什么决议的消息。但是,我们可以猜一猜他们在讨论什么话题。你只需要想一想为时六年的战争让世界发生了什么就知道答案了。

第一件发生的事情是整个世界变得穷困不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民目前的生活,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间的生活,将远远不如他们在1939年的生活。最明显的原因是战争实际造成的破坏。每一个在英国和美国轰炸机航程内的德国大城镇都遭受到严重的轰炸,程度之惨烈到了让即使是生活在遭受到严重轰炸的英国的我们也难以想象的地步。曾经有数十万户家庭生活的整片地区被炸成了残垣断壁。德国工业或许没有被摧毁到无法重建的地步,但德国人肯定要花上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建造足够多的房屋。这种程度的破坏不只发生在德国,还包括波兰、意大利、奥地利的部分地区、匈牙利和希腊,以及苏俄的大片重要地区。在发生过地面战的地方,破坏比空袭更加严重。煤矿被淹了,机器被捣毁或洗劫一空,数以万计的火车头和铁轨被破坏,巴黎和柏林之间几乎每一座桥梁都被炸毁了。由此你可以想象重建工作意味着什么。

但或许比纯粹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战争期间很多必要的工作都被搁置了。每一片钢材和每一个劳动力都被用于制造武器,这不仅意味着根本不可能为公众供应汽车、手表、打字机、冰箱和无线电收音机这些东西,而且只有对战争有意义的机器才得到更替。在战区之外,工厂的产量或许提高了——譬如说,美国的工业规模膨胀到惊人的程度——但它们都是为了战争而设计的,无法立刻改变用途。原本建造起来进行生产坦克、机关枪、炮弹和伪装网的工厂不能在第二天早上就去生产煎锅、吸尘器、窗框和缝纫机。与此同时,那些生活用品极度短缺。战争意味着数百万人长年累月脱离生产性的工作,这些未完成的生产劳动必须得到弥补。

此外还有生命的损失和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平复。我们没有准确的信息知道有多少人在战斗中被杀,或死于空袭,或死于屠杀,或因为战争引起的饥荒而死去。但这个数字应该不少于两千万人——大约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 。而且,在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地区,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背井离乡,被遗弃在某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德国人迁走了至少七百万人,大部分是俄国人和波兰人,强迫他们去耕种土地或进行工业建设。大部分人现在正想方设法返回家园,但光是迁徙这些人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大约有两百万德国人正被逐出捷克斯洛伐克,还有数百万人已经或将会从东普鲁士被驱逐出境,让波兰人定居。与此同时,之前被俄国人迁走的大批波兰人正在回迁,出现在被苏联占领的波兰东部省份。你必须记住,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大部分是农民,他们没办法带上农耕机械与牲畜。现在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境内都有大批失去家园沦于赤贫的人,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将是一个艰巨的难题,不仅因为到处都面临食物紧缺,更因为航运的紧张和通讯运输的全面破坏。因此,两个受战争破坏最小的国家——美国和英国——将为世界重建作出主要贡献。

因此,无消说,我们知道在波茨坦所讨论的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内容很简单:如何阻止欧洲数百万人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死于饥寒。除此之外还有收拾残局这个更重大的问题。数千万间房屋必须被建造,数百艘沉没的船只必须被替代,让被捣毁的煤矿和油井恢复运作,将战争工业转而用于和平用途,制造并输送农业机械,使大陆间贸易往来再度流通,在经过六年的破坏和荒废之后完成这一切工作。接下来的几年,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将生活在和战时差不多的状态里。工业仍将由国家控制,食物和衣服将实施定量供应,旅行将受到限制,长时间工作将会成为常态。战后的那几年不大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为只要商品能被生产出来并运走,就不愁没有市场。每一种商品——煤矿、石油、布匹、橡胶、木材、机器——都会有某个国家迫切需要,国际贸易的主要困难首先是缺乏运输手段,其次是受战争打击最大的国家将没有商品可供出口。或许对日战争结束后的五年后,世界将再度走向繁荣。到那个时候,从1939年就开始出现的改变将会愈发显现。

这场战争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无法完全独立。即使能够实现经济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它们也根本无法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自己的国土。过去六年来,一连串小国——比利时、南斯拉夫、丹麦、伊朗、挪威和其它国家——遭受了某个大国的入侵,抵抗往往只是持续了几天。即使像法国和意大利这种规模的国家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要进行战争,你必须大批量地制造精密复杂的武器如坦克和飞机,这意味着只有那些拥有大型工厂、熟练技术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国家才能成为军事意义的大国。在十九世纪,战争仍然使用可以在任何地方生产的粗陋的武器,因此,军事大国纯粹仰仗兵力人数,十个小国的人口加起来有一亿的话,要比一个人口五千万的大国更加强大——至少有可能是这样。今天,大部分小国没办法生产现代武器,即使小规模生产也做不到。高速飞机、大口径火炮、战列舰的装甲——这些都只能由全世界的十来个主要工业地区制造。结果就是:每一个小国都必须由某个大国保护,并在部分程度上受其控制,通常这个大国是它最近的邻国。

譬如说,波兰或芬兰如果不与俄国保持良好关系的话,甚至无法保持半独立的地位。比利时与荷兰必须由英国和法国或这两个国家共同保护。南美国家如果没有得到美国的保护,将会被日本人或某个欧洲强国征服。所有这一切在1939年枪声打响之前,就已经为人所知,但这场战争强调了这一点。这场战争不仅暴露了小国的弱点,也改变了强国的态度。不仅是德国和日本,就连英国、俄国和美国都曾有过几次不宣而战侵略小国或以十年前没有多少人会认同的方式去干涉其内政的行径。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否则这些小国将可能成为对其发动进攻的军事基地。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大国都不再那么尊重中立,更加难以容忍边境上的敌对国家。当前的世界大势是划分出所谓的“势力范围”,每一个势力范围都由某个大国独断专行。

因此,无消说,我们又可以猜到在波茨坦正在争论的另一个主题。那就是:三个战胜国能不能齐心协力治理世界,还是要将世界永久地划分为三个势力范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三个势力范围的边境将如何划定呢?

在战前有七个国家总是被称为“大国”——美国、英国、苏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现在只剩下前三个国家了。法国被严重削弱,意大利更是如此,德国的军事实力一蹶不振,要很久才能恢复,而日本也一样。中国虽然有勤劳工作的庞大人口,但它仍然太落后,无法在其边境之外行使任何权力,甚至没办法在缺少援助的情况下保卫自己。印度比中国更加落后。目前有三个国家处于超然的地位,我们的未来将取决于它们是选择合作还是保持敌对关系。

如果我们面对这些事实,我们就必须意识到现在并没有机会成立某个组织对世界实施控制。两年来所有的迹象都指向相反的方向。三个大国的思想与传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当它们从战争恢复后,其实质利益也将产生冲突。考虑三巨头各自的处境——它们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它们的资源和它们的弱点——你可以想象得到将会出现的困难。

在三个大国中,英国的实力最弱。它的人口只有四千六百万,在它的国境内除了煤矿之外没有什么原材料供应。这意味着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进口货物,而从长远来说,必须通过出口货物进行支付。但是,由于六年来它被迫将一切资源用于生产武器,英国丧失了大部分的海外市场,而且未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在战后恢复期,英国能够卖出任何它所制造的产品,但之后它或许将无法与美国规模更大更有效率的工业进行竞争。没有稳定的进口和出口流动,英国将无法保持其海军与空军的有效兵力,甚至可能无法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生存下去。

但英国有几个优势可以抵消其缺陷。其一是它在拥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直布罗陀海峡和亚丁湾部署了空军和海军基地。另一个优势是各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自治领的拥戴,它们并不受英国控制,但与英国结成了永久性的同盟。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的价值则比较值得怀疑。它们提供了工业产品的市场,并用橡胶、大米和锡等重要物资进行支付。但在战争时期它们必须得到保护,而当地居民希望获得独立的顺理成章的渴望总是会造成政治磨擦。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将可能在近期获得独立,经过几年的重新调整后结果或许会对英国有利。英国的另一个并不明显但实实在在的优势是它的民主传统,这使得它能不通过流血事件就作出重大的改变,而且赋予了它在西欧各国中道义上的权威。在三个大国中,英国通过国际合作将获益最大,而最重要的是它无法承担与美国交恶的代价。

苏俄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且还在增长的人口,而且在它的疆域内拥有近乎无限的每一种原材料。广袤的国土与落后的交通使得它成为一个很难被成功征服的国家,而且它能将最重要的工业部署在无法被轰炸到的地区。它的经济完全由国家进行规划和控制,这使得它可以执行庞大的重建计划,譬如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在短时间内使农业现代化并建设新工业。因此,俄国很容易就控制了东欧各国和亚洲一部分国家的政府和政策。在辛苦劳累而且总是负债累累的农民的眼中,俄国的体制意味着非常大的生活改善,那些人民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自然会奉俄国为领袖。但是,目前俄国人被战争严重削弱,陷于贫困。他们最好的工业区之一遭受了严重破坏,而且要让他们的农业重新站稳脚跟需要大量的拖拉机和其它农业机械,这些必须从美国那里获得。

在世界各个大国中,美国没有蒙受严重的战争破坏——事实上,由于战争它变得更加强大。美国的工业实力如此强大,能够在两次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还能让它的人民维持其它国家只能做梦期盼的生活水平。按照现有的武器水平,美国无法被直接攻击,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制造军舰或飞机上与美国抗衡,而且在战争期间,它获得了遍布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的海军和空军基地。它的一大劣势是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总是任由其政策被不负责任的商人控制。上次战争结束后,美国人拒绝加入国联,放弃了成为世界领袖的机会。这一次他们不会犯同一个错误,但他们可能会犯下同样严重的错误,拒绝在关税与空运等事务上与其它大国合作。

当你考虑这三个国家之间存在的区别时,你就会知道要让它们创建一个组织进行世界重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它们不这么做的话,如果它们仍然要做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话,它们彼此之间一定会经常产生矛盾。“势力范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解决办法,因为势力范围肯定会发生重叠。譬如说,英国希望保证通往印度和澳大利亚有安全的海上通道,因此希望控制地中海,而俄国则希望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如果你去观察地图,你就会看到在十几个地方这几个大国的利益一定会产生冲突,譬如波斯、阿富汗和满洲。如果几个大国不愿意放弃一部分国家主权,那么他们一定会变成彼此的敌人。这并不意味着另一场战争会很快爆发。没有哪个好战的国家能够或愿意在这个时候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但这确实意味着首先为确保尽可能大的“势力范围”将会出现一系列争夺纠纷,然后是边境的紧张局势,这将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交流不可能实现。世界将会被分为三个阵营,最终是两个阵营,因为英国没有强大到足以保持独立的地步,将会成为美国阵营的附庸。其它小国会依附于各个大国,划清可以相当精准确定的边界。这种事情已经在被占领的欧洲国家发生,俄国势力范围与英美势力范围之间被无人区隔开,根本无法进行货物运输或思想交流。

除了我提到的这些话题之外,三个大国的领导人还在讨论别的话题——譬如说,他们在讨论对日作战、如何处置德国的军工厂和如何要求战争赔偿。但他们所面对的两个最迫切和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让欧洲人吃上饱饭和如何划分边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的命运不会被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所影响。世界由一个个真正独立的小国所构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是一个世界性组织,要么是两三个大国一直保持敌对状态。我们还不知道哪一个选择会实现,但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两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世界各地平民百姓的幸福与第一个选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需要运用他们的选票、他们的声音和任何其它方式的影响去促使它实现。


展开
目录

奥威尔作品全集

       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巴黎伦敦落魄记》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奥威尔小说全集  

               《缅甸岁月》

               《牧师的女儿》

               《让叶兰继续飘扬》

               《上来透口气》

               《动物农场》

               《一九八四》

      奥威尔散杂文全集

              奥威尔杂文全集(上、下)

              奥威尔书评全集(上、中、下)

              奥威尔战时文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