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李学勤谈国学
0.00     定价 ¥ 268.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15826127
  • 作      者:
    李学勤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弘扬国学的价值和意义,追寻和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于发展,同时方便读者查阅有关李学勤先生讨论国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并向李先生致敬。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2019年),男,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为中国学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宫长为,男,1957年出生于吉林市,就读于东北师大历史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留动站,1998年出站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先秦史、简帛学和国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院所等重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参编30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李学勤谈国学》选取了李学勤先生近一二十年以来关于国学方面的学术成果,集结为上下卷。上卷:《论衡览要》,以讨论国学为伊始,探讨国学的源流和内涵,弘扬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钩沉易道》,以讨论《周易》为主线,结合考古学、文献学,追根溯源;《纂诂经籍》,以讨论六艺为依归,提出孔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卷:《纵横百家》,以讨论诸子百家为要旨,充分利用新材料,考察古书的真伪年代和成书过程,论证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寻根文化》,以讨论区域文化为重点,综合文献与考古成果,划分东周列国时代七个文化圈,说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多民族、多地区、多文化的特征和灿烂辉煌;《考镜源流》,以讨论中华文明历史为终端,追寻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评

      李学勤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取得了非凡成就,享誉海内外。

      不言而喻,编辑出版《李学勤说国学》系列丛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通览全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选题精湛,立意高远;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到文化自信,我们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如何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亟待我们解决的大问题。编辑出版《李学勤说国学》系列丛书,可以说选题精湛,立意高远。

      其二,结构严密,逻辑明晰;

      本丛书所收主要近一二十年以来,李学勤先生讨论国学方面的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论文、演讲、随笔、序言等等,共分为《论衡览要》、《钩沉易道》、《纂诂经籍》、《纵横百家》、《寻根文化》、《考镜源流》六卷。由下而上,由里而外,可以说结构严密,逻辑明晰。

      其三,功力深厚,胜义迭出;

      我们细读每一分卷,从卷一《论衡览要》,以讨论国学为伊始,卷二《钩沉易道》,以讨论《周易》为主线,卷三《纂诂经籍》,以讨论六艺为依归,卷四《纵横百家》,以讨论诸子百家为要旨,卷五《寻根文化》,以讨论区域文化为重点,到卷六《考镜源流》,以讨论中华文明历史为终端。可以说功力深厚,胜义迭出。

      因此,我们特别推荐能够得到国家出版资助计划,尽快早日面世,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曹 定 云

      

 

      李学勤先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老朋友,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晚年到清华大学继续为母校服务,并且,兼任我们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为人为学,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初读《李学勤说国学》丛书,共分为《论衡览要》、《钩沉易道》、《纂诂经籍》、《纵横百家》、《寻根文化》、《考镜源流》六卷,内涵丰富,阐微发覆。其中,我们可以概括三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点,有关国学问题的讨论,特别强调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周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而且《易传》可视为理解《周易》的钥匙,帛书《易传》又可视为理解今本《易传》的钥匙;

      第二点,有关六艺问题的讨论,也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特别明确提出孔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所谓的经学时代,自孔子始也,反复倡导重写学术史,重新认识诸子百家;

      第三点,有关历史与文化的讨论,特别阐述我们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是以多民族、多地区、多文化为特征,共同构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呼吁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科,与古代的埃及学、两河流域的亚述学、希腊罗马的古典学并列,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yi流学科。

      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历史,才能积淀这样的文化,有这样的诸子百家,才能辉煌六艺殿堂,有这样的易道血脉,才能再创中华梦想。

      丛书的编纂,精心设计、精心实施,不仅深得李学勤先生学术的真谛,同时,也代表了李学勤先生学术的高水平,乃至当今中国学术界的高水平,是我们学习国学、普及国学,好的读本、好的入门。

      我们相信,这么好的图书、这么好的内容,一定会得到国家出版资助,特别推荐。

      

                                                                                                                                                        张 广 志


展开
精彩书摘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1938年的历史在爱因斯坦眼中是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很不好,因为他描写的社会在科学上、在技术上都已经走向非常美好的趋势,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可是从人类来说,他们并没有从这些成就里得到真正的内心幸福。相反,人类处在一个危机而痛苦的状态,这个矛盾在爱因斯坦这封短短的信里展示得非常清楚。

      社会如果仅仅是重视物质的、科学的、技术的这一部分,而不重视才智和品格的部分,那是不合理的,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样。

科学和人文的融会,人类知识的统一,这些方面应该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而且我个人认为,我们大家共同推进这样一个趋势应该说是有益于我们国家、社会和整个人类的。我想这一点很重要。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的主讲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我们的老学长李学勤先生。李先生1951年到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20世纪90年代,他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21世纪初,他从社科院转回到母校来,在历史系出任思想文化所所长。他现在是历史系的教授,还担任过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李先生在国内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经是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在国外,他是剑桥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在国内他也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的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的院士。李先生长期致力于汉代以前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都有重要建树,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古文字研究和古史研究的权威。1996年起,他担任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2001年,他获得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的称号。这个项目是一个科学和人文教育的跨学科项目。他还主持过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从去年起,他出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主持非常重要的“清华简”的研究工作。

      李先生重视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为人为学的一致。今天他将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子孙的信》作为切入点,以他自己切身体会,与大家进行有关“科学和人文”话题的交流和对话。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先生。

 

      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在这么大的教室里见面,我觉得很高兴。在演讲以前我要跟大家道歉,因为我没有时间做ppt(幻灯片)。我记得我们学校有个习惯,就是在这么大的场合之下,应该做个好的ppt。可是最近我忙得没有时间,原因就是胡老师刚才提过的清华的那一批战国竹简,我们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做深入的保护工作。大家知道,这个战国竹简可以说是我们国家考古文物里面最难保护的文物。由于这批战国竹简含水量达到400%,所以它看着是个竹简,实际上细胞内部的细胞质几乎全被水所代替了,所以这样的简特别难以保护。不仅是保护的工作,而且目前还在进行红外线的拍照。另外,我们急于把所有的简,一共是2388枚简,全部读一遍,以便知道其大概内容。我们不是说全部内容,而是大概内容。这样的话,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社会公众来问我们,我们都好有所答复。这个工作非常紧张,所以不给我时间做ppt。我在这里向大家道歉。

      今天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胡显章老师给我打电话,要我来做这个讲座,要谈谈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好和我谈的时候,《光明日报》发表了我们第一篇整理出来的简。这个简叫作《保训》,它的内容是大约3000年以前周文王的遗言。周文王在位50年。当时还是在商朝末年,真正的天子是商朝的王——纣王。纣王把周文王关起来,周文王摆脱监禁之后,回去称王。临死的时候,他给他的儿子——后来的周武王——留了个遗言。我们看这个遗言的时候就想起来,周文王在历史上,不管是从政治上、制度上还是文化上,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他的影响和现在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接到胡老师的邀请,我马上想到爱因斯坦有一个给后世的一封信,这封信也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遗言。当然,那时他还在世,这封信不是他最后的遗嘱。这封信谈到了一些问题,我想从这些问题开始,谈一下我个人的想法。至于对不对,我会和各位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大约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这封信是怎么回事?老师们可能比较了解,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封信。这封信写于1938年。大家要知道1938年是个什么时间。1938年,从世界的历史来说,很快就会面临一个关键时刻。大家知道,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了经济大萧条,这个萧条虽然没有今天的金融危机这么来势凶猛,但是实际上它影响非常深远,影响到美国,也影响到全世界。从那个时候开始,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处在动荡之中。我们中国人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从1931年开始,从“九·一八”事变日本人侵略东北开始,可是外国人不是这么说。外国人说应该从“欧战”开始。“欧战”是1939年,所以在193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还没有过去,而政治上的历史性质的危机正要开始。因为一到1939年,纳粹德国进攻波兰,这就是真正的“欧战”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世界的角度全面开始了。所以1938年是很关键的时刻,那时候引起了世界上整个科学界、文化界各方面深刻的思考。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事件。恰恰在这个时候,就在1938年10月,在美国纽约的郊区举行世界博览会。这是一件大事,对世界的经济,甚至于文化,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在那个时候,由于很多有识之士心里有一种恐慌、紧张,甚至对未来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所以很多人都有个想法: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发展,危机会不会过去?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就提出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是什么呢?就是能不能把这个世界上的现状和问题留给后世子孙。很多年之后,未来的考古学家,能不能看到我们这个世界。当时,有些基金凑了一笔钱,做了很大的、形状像雪茄烟的圆筒形金属器——两头尖,中间是圆而粗的,像个铅笔筒一样,把这个金属器埋到了纽约地下。这里面保存了当时他们认为是人类的全部成就,包括电影片、唱片等材料。

      这个事情,我当时还不能充分认识,因为我是1933年生的,那年我才五周岁,还不知道这件事。可是,就在那之后不久,应该说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事情。我在《科学画报》上就看到这个图,里面也提到爱因斯坦的信。《科学画报》现在还继续出版..................


展开
目录

李学勤谈国学(上卷)|

序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 1

论衡览要

 

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 3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 14

走出疑古时代——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 30

谈“信古、疑古、释古” / 45

关于学术史 / 52

简帛与汉初学术史 / 55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 64

《中国学术史》总序 / 71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 / 77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 83

国学的存立 / 99

国学的回顾与前瞻 / 100

在“国学热”中的几点思考 / 102

小谈国学——一次讲课的提纲 / 111

“国学热”中谈清华简 / 114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 126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开幕辞 / 131

重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 / 134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 137

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 140

“孔子文化奖”获奖感言 / 143

为往圣继绝学 / 145

“国学大典”致谢辞 / 147

“会林文化奖”获奖演讲 / 149

在四川大学《儒藏》首发式上的发言 / 153

致刘梦溪先生函 / 155

《大家国学》总序 / 156

《大家论学》弁言 / 159

几点小小希望 / 162

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 164

欧阳红国学“口袋书”系列序 / 167

新思考振兴国学——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致辞 / 169

 

钩沉易道

《周易》与中国文化 / 173

关于《周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在易道论坛上的发言 / 180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序 / 184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 188

续论西周甲骨 / 199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 210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 / 215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 221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 228

谈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纺轮的“易卦”符号 / 239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 / 242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下) / 251

帛书《系辞》略论(上) / 260

帛书《系辞》略论(下) / 267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 274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 281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

——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 285

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 / 293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 300

《周易》讲稿——2001年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演讲 / 316

 


...........................

 

李学勤谈国学(下卷)|

 

纵横百家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 3

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诸子百家读本》序言 / 10

新出简帛与学术分野 / 13

清华简与先秦思想文化 / 24

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 / 32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 42

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 / 49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 / 56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 / 61

.......................................




编后记 / 57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