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废名长篇小说(一)
0.00     定价 ¥ 65.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68056014
  • 作      者:
    陈建军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西式圆脊精装,32开便携开本,锁线空背设计,180度摊开无障碍阅读

版式简洁,字号适中,页眉页脚浅灰设计,让您舒心畅读

70g纯质纸精美印刷,手感轻盈、墨不透背

依据包括手稿、刊本和各种版次的单行本等原始资料,进行精编精注,首次收录数篇重要作品,如《桥》下卷第十章、《﹤樱桃﹥批语》和《为赵巨渊题笺》等3篇系首次入集;《“古槐梦遇”小引》和《教训》等2篇,是以新发现的初刊为排印底本的。

大限度地保留原貌,包括某些用字、标点符号甚或书写(排印)格式等,重新校订以往权*版本错误数十处。
展开
作者简介
废名
本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代表作家,著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以1949年为界,其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文学创作为主,后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废名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李健吾曾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凡他写出来的,全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


陈建军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废名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演讲理论研究、写作学研究等。其代表作《废名年谱》,获2003—2004年度中国版协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一等奖、武汉大学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武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凡例
一、本套书所收废名作品,均为其 1949 年以前所作小说和散文。
二、本套书共 4 卷,第 1 卷为《废名短篇小说》,收《竹林的故事》《桃园》《枣》等短篇小说集 3 种和集外短篇小说 5 篇;第 2 卷、第 3 卷为《废名长篇小说》,其中第 2 卷收《桥》 ( 上下卷 ) 和未竟长篇《纺纸记》《芭蕉梦》;第 3 卷收《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第 4 卷为《废名散文》,收各类散文 111 篇。
三、各卷以成集者为主体,其他散篇列于成集者之后。
四、各卷所收作品大体按出版或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未刊稿据写作时间编次。
五、成集者一般以初版为排印底本,如以其他版次为排印依据,则加注说明;已发表且未收集者,以初刊为底本;未刊稿以原稿 ( 复制件 ) 为底本。
六、成集者中,他人所作序跋,一并收录。
七、原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正体字;通假字、假借字和“的”“地”“底”等部分用字,一仍其旧。明显的讹字、衍字、脱字,参校手稿、初刊等其他版本,酌予订正,并分别用〔〕、〈 〉、( )标示,将所改动者置于其内。
八、标点符号尽量保留原貌;篇名书名,酌加书名号;原文无标点,则按现行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用法重新标点。
九、所有作品均加“题注”,主要著录发表、出版、署名、题名更易、写作时间(除原刊本未署写作时间或与单行本所署写作时间一致者外)、作者附言、原刊编者按语、底本依据等信息。
十、保留作者自注,并在注条末标以“—作者原注”。
展开
精彩书摘
桥[ 载北平《华北日报副刊》1929年7月19日第116号,题为“八丈亭”,署名废名。]


  东城外二里路有庙名八丈亭,由史家庄去约三里。八丈亭有一座亭子,很高,向来又以牡丹著名,此时牡丹盛开。
  他们三个人今天一齐游八丈亭。小林做小孩子的时候,时常同着他的小朋友上八丈亭玩,琴子细竹是第1次了。从史家庄这一条路来,小林也未曾走过,沿河坝走,快到八丈亭,要过一架木桥。这个东西,在他的记忆里是渡不过的,而且是一个奇迹,一记起它来,也记起他自己的畏缩的影子,永远站在桥的这一边。因为既是木架的桥,又长,又狭,又颇高,没有攀手的地方,小孩子喜欢跑来看,跑到了又站住,站在桥头,四顾而返。实际上这十年以内发了几次山洪,桥冲坍了重新修造了两回。依然是当初的形式。今天动身出来,他却没有想到这个桥,坝上都是树,看见了这个桥,桥已经在他的面前。他立刻也就认识了。很容易的过得去,他相信。当然,只要再一开步。他逡巡着,望着对岸。细竹请他走,因为他走在先。他笑道:
  “你们两人先走,我站在这里看你们过桥。”
  推让起来反而不好,琴子笑着首先走上去了。走到中间,细竹掉转头来,看他还站在那里,嚷道:
  “你这个人真奇怪,还站在那里看什么呢?”
  说着她站住了。
  实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站在那里看什么。过去的灵魂愈望愈渺茫,当前的两幅后影也随着带远了。很像一个梦境。颜色还是桥上的颜色。细竹一回头,非常之惊异于这一面了,“桥下水流呜咽,”仿佛立刻听见水响,望她而一笑。从此这个桥就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里站住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
  这一下的印像真是深。
  过了桥,站在一棵树底下,回头看一看,这一下子又非同小可,望见对岸一棵树,树顶上也还有一个鸟窠,简直是二十年前的样子,“程小林”站在这边望它想攀上去!于是他开口道:
  “这个桥我并没有过。”
  说得有一点伤感。
  “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
  接着把儿时这段事实告诉她们听。
  “我的灵魂还永远是站在这一个地方,——看你们过桥。”
  是忽然超度到那一岸去了。
  细竹道:
  “我乍看见的时候,也觉得很新鲜,这么一个桥,但一点也不怕。”
  “那我实在惭愧得很。”
  “你那时是小孩。”她连忙答应。
  小林笑了。琴子心里很有点儿嫉妒,当细竹忽然站在桥上说话的时候,她已经一脚过来了,望着"丫头"背面骂一下。
  “你这丫头!”
  八丈亭立于庙中央,一共四层,下层为“罗汉殿”,供着“大肚子罗汉”,殿的右角由石梯上楼。老和尚拿了钥匙给他们开了殿门,琴子嘱耳细竹,叫她掏出二百钱来,和尚接去又去干活去了。他们自己权且就着佛前“拜席”坐下去,彼此都好像是倾耳无声音,不觉相视而笑了。细竹问:
  “笑什么?”
  她自己的笑就不算数了。由低声而至于高谈,说话以休息。小林一看,琴子微微的低了头坐在那里照镜子,拿手抹着眉毛稍上一点的地方,——大概是从荷包里掏出这个东西来!圆圆的恰可以藏在荷包内。这在他真是一个大发现,“这叫做什么镜子?……”
  琴子看见他在那里看了,笑着收下。他开言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句话琴姐她不喜欢,她说屠刀这种字眼总不好,她怕听。”
  细竹指着琴子说。小林怃然得很。其实他的意思只不过是称赞这个镜子照得好。
  “醉卧沙场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
  忽然这样两句,很是一个驷不及舌的神气,而又似乎很悲哀,不知其所以。
  琴子笑道:
  “这都不是菩萨面前的话。”
  “我是请你们不要怪我,随便一点。”
  他也笑了。
  琴子又道:
  “我们先去看牡丹罢,回头再来上楼。”
  姑娘动了花兴了。细竹也同意。小林导引她们去。昨夜下了几阵雨,好几栏的牡丹开得甚是鲜明。院子那一头又有两棵芭蕉。地方不大,关着这大的叶与花朵,倒也不形其小,只是现得天高而地厚了。她们弯腰下去看花,小林向天上望,青空中飞旋着一只鹞鹰。他觉得这个景致很好。琴子站起来也看到天上去了。他说:
  “你看,这个东西它总不叫唤,飞旋得有力,它的颜色配合它的背景,令人格外振精神。”
  他一听,他的话没有回音,细竹虽然自言自语的这个好那个好,只是说花。他是同琴子说话。
  “你为什么不答应我?”
  “鹞鹰它总不叫唤,——你要看它就看,说什么呢?”
  小林笑了——
“这样认真说起来,世上就没有脚本可编,我们也没有好诗读了。——你的话叫我记起我从前读莎士比亚的一篇戏的时候起的一点意思。两个人黑夜走路,看见远处灯光亮,一阵音乐又吹了来,一个人说,声音在夜间比白昼更来得动人,那一个人答道——

Silence be stows that virtue on it,madam.

我当时读了笑,莎士比亚的这句文章就不该做。但文章做得很好。”
  琴子已经明白他的意思。
  “今天的花实在很灿烂,——李义山咏牡丹诗有两句我很喜欢:‘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你想,红花绿叶,其实在夜里都布置好了,——朝云一刹那见。”
  琴子喜欢得很——
  “你这一说,确乎很美,也只有牡丹恰称这个意,可以大笔一写。”
  花在眼下,默而不语了。
  “我尝想,记忆这东西不可思议,什么都在那里,而可以不现颜色,——我是说不出现。过去的什么都不能说没有关系。我曾经为一个瞎子所感,所以,我的灿烂的花开之中,实有那盲人的一见。”
  细竹忽然很懒的一个样子,把眼睛一闭——
  “你这一说,我仿佛有一个瞎子在这里看,你不信,我的花更灿烂了。”
说完眼睛打开了,自己好笑。她这一做时,琴子也在那里现身说法,她曾经在一本书册上看见一幅印度雕像,此刻不是记起而是自己忘形了,俨然花前合掌。
妙境庄严。
展开
目录
桥(上卷)
枣和桥的序


上篇
第1回
金银花
史家庄

落日


万寿宫
闹学
芭茅
狮子的影子
“送牛”
“松树脚下”
习字

“送路灯”
瞳人


下篇
“第1的哭处”
“且听下回分解”

日记
棕榈
沙滩
杨柳
黄昏
灯笼
清明
路上
茶铺
花红山


天井
今天下雨

八丈亭
枫树
梨花白


故事
桃林


桥(下卷)
水上
钥匙

荷叶
无题
行路
萤火
牵牛花
蚌壳



纺纸记


芭蕉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