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同发是一位极有影响力的资深媒体人,多年来积累的媒体资源丰富到许多人难出其右。比如《雀儿问答》小说出版后,中央电视台一套及十套、北京卫视、河南卫视也出了相关的画场。尤其河南卫视更是以作者专访的形式播出15分钟。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电视台等媒体,能做到半个月内连续发新闻两次以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国作家网、人民网、光明网等网络上的新闻报道更是密集如雨,郑州地铁里的电视每一小时一次此书首发式新闻滚动且达连续两周之久。媒体的密集宣传,恰恰说明了作者作品在读者群中受欢迎的程度。
2018年,作者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篇优秀短篇小说。
《你敢说你没做》这本小说集,是作者多年来在国内重要刊物《青年文学》《延河》《时代文学》《莽原》《北方文学》《小说月报》等专业杂志所发表过的中短篇小说的又一次集成。本书中的《那一夜,睡得香》《求离》系作者新力作,并首次汇编入于小说集。作品中流淌着我们不得不常常面对“偶然”之手轻易改写命运的宿命。那只背后之手,神秘而神奇,令人难以捉摸。《你敢说你没做》在阴差阳错中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和灵魂底线……
那一夜,睡得香
“东山上那个点灯呀,西山上那个你……”童丽的《盼亲亲》通过手机唱响时,乔晓静正准备出洗手间,裤子没系好的她加紧几步迅疾开门,然后准确地从入门柜上拿起手机,像接力跑看也不看凭感觉胳膊一扫,接力棒便已在手似的。中学时代,乔晓静是名副其实的接力跑健将,那双细而饱满的长腿,怎么着也能把身材拉得窈窕惊人,且每每承担最后一棒的重任,不仅要撵上前边选手落后的成绩,冲刺、撞线同样落在她的肩头。在她所有接力跑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一起因为接力棒脱手或没接到的事故。
听着《盼亲亲》正唱到“你在你家隔壁呀……”,乔晓静有意放慢按键的速度,等下句“我在我家等”唱完,向右侧甩了一下长发,特意露出耳朵的全部轮廓,点下接听键,再把手机靠近耳孔,从容道:喂,你好。这都习惯成自然,完全下意识状态了。
乔晓静知道是胡非打来的,她存有他的号,甚至存有他的照片头像。刚才她冲出洗手间时,一眼便瞥见那个戴着眼镜的头像在手机屏幕上跳动。之所以没着急接听,是她知道他来电话要说什么。
不过是问稿子的事呗!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突然想起一件很可笑的事。一女子开车在路口等红灯,警察远远望见她在打电话,结果走到她车门前敬礼时吓了一跳,怎么着啊,那女人的脸惨白得吓人,原来是贴着面膜。这上班路上把人赶的……另一女子下高速时被交警拦住,因超速又遮挡车牌。起初她不承认,最终架不住交警轮番轰炸,交待了自己上高速后用卫生巾挡住两个号码的奇葩办法。交警们恍然大悟,难怪半天弄不明白影像里那遮挡物的原形……
是啊,乔晓静有这个习惯,有些事,总是一次次想起来,仍会发笑。
接胡非的电话时,她还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
这个可以预知内容的电话起初没什么,但接下来的一句又一句,对乔晓静来说,均具有爆炸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她的生活,一向平静如水的日子就那么没了章法,瞬间被折腾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不知所措。用那一年的流行语说,你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当天上午乔晓静与胡非参加了一个活动,并且一起在主办方安排下吃了顿耗时不短的午饭,结束已近三点。吃着饭,她顺便问胡非当天发稿不?胡说,发,今天有版,饭后回单位就写。
乔晓静冲胡非一笑说,是“胡”说还是真的?如果真话,写好给我传一份?
胡非爽快道,真话,是一个姓胡的说的真话,是胡言却不乱语。千真万确,发发发,发也要发,不发创造条件也要发。再说了,姐的话,咱得听!哈哈。胡非收敛了笑,换作一副正经八板的表情说,今天我们有半个版广告,我下午处理稿子会早一些,写完就传你。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人。自从有了网络,记者之间相互串稿,包括新闻图片,早成为一种正常。有时候,许多记者根本没有参加某活动,由参加的记者写了稿,再一一发向同行的电子信箱,接受者简单一处理,署上自己的本报记者名字发出来,也算凑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新闻单位都是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定每月的薪水,这也是引进市场经济后的产物,什么都绩效化了。一边是扩大了宣传,一边是增加任务量,得了绩效实惠,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之?
乔晓静尽量不这样,毕竟到现场,还有红包可拿,只是坐在电脑前等稿,也仅是转化成分值混个绩效,有时肯定比不得拿红包的分量。何况,她既可拿到红包,也可以找别人要写好的电子稿,两不耽误。混到乔晓静这份上,自然懒得往电脑里输文字,也不想想,她所在的晨报毕竟居省会都市报老大,她在报社这些年头,虽然名片上不带主任或什么长,但首席记者的份摆在那儿,她就是省会媒体的大姐大。要知道,平时在各种场合,她总被一帮采访对象捧着、宠着,围着、转着,像电影电视镜头要用360度。以致外行或新入道的记者常常误以她为受访对象。有一次,一家电视台的寸发女主持从别人的空隙中挤进来,大有冲破重围的气势,把话筒举到她面前,刚说了句,请问……心知肚明的一圈人顿时哗然。显然,这样的故事并非初次。
她明白,这些人其实不是真的冲了她,而是她身后那份报纸。许多记者召集同伙出席某活动,她肯定是首要。向谁要个电子稿,还不是给你面子?有些小屁孩写的稿,给她还不要呢,看不上!
胡非是日报的记者,与乔晓静跑一道新闻线有三四年了。在某些新闻上分工,虽然日报、晨报有所差异,但对于他俩来说,差异的不算多,都是对接的教育系统,即省教育厅、省会教育局,除此外,还有不少与教育相关的机构也发教育类新闻,比如民企或是个人办的教育培训班、各高校自主招生之类,所以两人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相遇,有时一天能遇几次,甚至干脆一起从这个场子转战另一个场子。
他俩之间是男女同业,没有特别的男女关系。同行之间似乎故事不太容易发生,是不是应了那句什么话来着,“兔子不吃窝边草”。呵呵。不过一起吃饭,或参加同一活动,大家自然会常常开一些男女之间的玩笑,彼此闲暇时还会分享一些半色不黄的段子。段子是手机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生存的特征之一。
作为老交情,两人又常同出同进一些活动现场,虽然乔晓静年长,但也不免有人开他俩的玩笑。毕竟成双出对的,他俩的机会要比别人多得多。有时为了解除尴尬,两人干脆主动“打情骂俏”,多是胡非占点嘴皮子便宜,或夸张地装腔作势动手动脚,乔晓静随和地接几句。但两人没电,谁给谁都没真的来电。
接通电话后,胡非急急地问,姐,稿子收到没,饿得我肠子都成线线了,是毛线,织毛衣的那种毛线。盼星星求月亮十万火急地求回应求回家!老婆已做了粉浆面条,电话催了多次,只差下十三道金牌啦!馋得我呀,口水接了一大茶杯,眼看要溢出来!聚不下啦!快点呀……
乔晓静笑哈哈听他连珠炮后不紧不慢说,刚回家,还没开电脑,马上看。晚上又应酬了,对付了一圈先闪了人。
胡非道,下午打你电话N加N 遍,还发了短信、微信,都不见你动静,吓得我不轻,以为你出了啥事?只差打110找警察叔叔!
臭嘴巴,能不能积点德,咒我出事呀,你这是?乔晓静佯怒回敬。
没有,没有。胡非忙解释。这是关怀,是关心,呵护,从内到外的操心。谁敢咒咱姐,我弄死他,连骨头末子都不留。胡非胡非对咱姐既不胡作非为,也不胡说八道。
乔晓静“哧”一声乐了,好吧 ,姐就信你。
胡非又说,还好,你老公接了电话,才知道你手机落在家里。要不然还真以为你出了啥事?不骗你。你一直不回信,我心里直打鼓。你多长时间不回信儿,我心里就打多长时间的鼓。弄不好咱姐被谁劫了色……
什么?你说什么?乔晓静抬高声音阻断了他继续贫嘴,我老公?你刚说是我老公接了电话?
是啊。胡非随口道,你老公接了电话。因为我一遍又一遍地打电话,估计他看着电话在家里不停地响,响个没完,又看手机上是我的号码,可能就接了吧?
这句话胡非还在叙述或是描述状态,语气也没收尾,乔晓静烈焰直冲重霄九,不可能,不可能,开什么玩笑,手机一直在我包里,一直没响啊。我中午饭后根本没回家,直接去按摩店了。手机一直在包里,这不刚进家门吗?哪可能啊?
胡非嘿嘿笑,故意给通话留出些间隙,好让彼此放慢语气的节奏,气氛有些太紧,稍停顿说,你查一下自己手机瞧瞧,我打了几遍?确是你老公接的。我俩还瞎聊了几句。
开什么玩笑?你是不是拨错电话了?要么……你打我家电话啦?
我的神仙姐啊,我哪知道你家的电话。你老公哎,我们认识,哪能错。他还说,你去按摩了。按摩后不知去哪儿了。
001那一夜,睡得香(中篇小说)
原载《时代文学》2015年第12期
002玫瑰杀手(短篇小说)
原载《天津文学》2009年第4期
003天痛(短篇小说)
原载《小说月刊》2010年第7期
004咖啡飘香(短篇小说)
原载《华原》2005年第3期
005你敢说你没做(中篇小说)
原载《莽原》2004年第5期
006我拿什么来抵制诱惑(短篇小说)
原载《金山》2006年第10期
007退下来了(短篇小说)
原载《当代小说》2002年第6期
008守望(短篇小说)
原载《百花园》2002年第9期
009彼此(中篇小说)
原载《阳光》2013年第7期
010主刀(短篇小说)
原载《芒种》2012年第9期
011一个烧饼的阳谋(短篇小说)
原载《羊城晚报》2011年1月3日
012癖好(短篇小说)
原载《传奇故事》2001年第10期
013求离(中篇小说)
原载《莽原》2017年第1期
014搓背少年(短篇小说)
原载《广西文学》2002年第6期
015变脸(短篇小说)
原载《小说月刊》2011年第2期
016西天红霞(中篇小说)
原载《京九文学》1999年第2期
017吴一枪的两枪(短篇小说)
原载《北方文学》2007年第4期
018金毛猴王(短篇小说)
原载《民间故事选刊》2007年第8期
019月姐(短篇小说)
原载《建筑文苑》1996年第2-3期
020给你一把水果刀(中篇小说)
原载《莽原》2006年第1期
021打劫(短篇小说)
原载《天池》2008年第4期
022白纸黑字(短篇小说)
原载《文化月刊》2009年第12期
023出卖(中篇小说)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读同发的小说,让人着迷的,是那些具有强大张力的精彩故事……在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上,同发也有属于自己的新发现。他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人的处境,对人的瞬间心理上的变化,对人性的隐秘部分都进行了探索。尤其在对人性隐秘部分的认识上,他有自己的发现。
——周大新(茅盾文学奖得主)
由平庸到奇崛,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同发小说的为不凡之处。作家正是抓住了“平庸中的传奇,传奇中的日常”这一点,让自己的笔在传奇和日常中自由穿梭,游走来往,使得他的小说,看故事,充满着意外;看细节,满纸都是现实的日常……现实就是一种庸常,庸常决非就是传奇。能在庸常中发现传奇,在传奇中抒写庸常,这不仅是同发成功的秘诀,而且是他对文学的一种独有的思考。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同发的句式有点像是奔跑中的刀子,迅捷、敏锐、有热度,以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准下刀的方向……特别是他近期的创作,对多元、驳杂、无序的当代生活进行近距离的剖解,对都市生活中疼痛并憧憬着的各样人生进行心理切片式的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对当代都市青年的焦虑与茫然,对当代青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生活的解读分析常有独到之处,下手很准,有的细节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李佩甫(茅盾文学奖得主)
同发的不少作品被各类选刊转载,具有广泛影响,可以看出来他在题材、文本形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探索。他是一个有生活的作家,他的职业可以让他与各方面的人接触,以致他总是站在社会的前沿,并借用文学作品对丰富的社会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进入人性的深处。同发的作品很值得期待。
——邵丽(鲁迅文学奖得主)
在文学视野上,同发是一个具有世界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与记者职业有很大关系。同发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并用文学的手段拓展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他没有辜负生活、职业对他的厚爱,没有辜负职业之外的生活赐予,并把这些赐予转化成自己的文学财富。
——乔叶(鲁迅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