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百年中篇典藏”系列,精选中国现当代中篇经典,全精装印制,文学与收藏价值并重。
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
每册选入作家代表作品、照片及相关作品创作手记、访谈、评论,手迹等,整体充实完善,别具纪念意义。
32开本小巧精致,阅读体验上佳。
一百年来,经过时间的淘洗,积累了一批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百年中篇典藏”按现代到当代的不同时段,从中遴选出二十四部作品。宗旨是,使读者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乃至一百年来中篇小说创作的源流状貌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回廊之椅》以女性的视角写土改,具有颠覆性。
本书收入了当代著名作家林白的小说代表作三篇《回廊之椅》《西北偏北之二三》和《长江为何如此远》。
《回廊之椅》用颠覆性的叙述写土改,讲述一个古老宅园中的故事。章孟达和章希达两兄弟为代表的男性世界与朱凉和七叶为代表的女性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作品一方面成功地解构和颠覆了男性世界;另一方面也通过女性经验的自我解读,展现出女性之思的精致与坚韧。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已在意大利、法国等出版。
《西北偏北之二三》写中年诗人赴额济纳与几个女子相遇的情感故事。《长江为何如此远》是对大学时代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感慨。林白的作品女性意识强烈,感情细腻,能在困苦的情节里挖掘生 活的诗意,强调个人的私人化精神空间,具有女性写作的代表性立场。
我看到过一张朱凉年轻时的照片,那是一张全身坐像,黑白两色,明暗分明,立体感强。照片中的女人穿着四十年代流行于上海的开衩至腿的旗袍,腰身婀娜,面容明艳。这明艳像一束永恒的光,自顶至踵笼罩着朱凉的青春岁月,她光彩照人地坐在她的照片中,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向我凝视。
这张四寸的照片被放在一个象骨相框里,相框的风格简洁明快,与照片相得益彰,只是相片已经黄旧,而相框还很新,房间的主人说:这相框不是她的。
她的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怀旧和眷恋之意,就像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怀念他年轻时代铭心刻骨的爱情,这爱情是如此美好又如此富于悲剧性,使人至死不忘。
这是一个叫水磨的地方,六十年代曾经出过一位非凡的美人,她的倩影被印在大大小小的图片上,成为万众珍藏的偶像。这位美人主演过两部美丽的电影,得到总理接见,出访过一个文明古国,极尽绚丽与辉煌。后来美人遭受劫难含辱身亡,成为一个悲剧常年飘荡在水磨。
在水磨,五十岁以上曾经目睹过朱凉芳容的人无不认为,朱凉的美艳在那位女演员之上,朱凉是十个手指,那女演员只是一个手指。这是一个人的原话,说这话的人就是阁楼上的女人,这个形容肯定是言过其实了。
水磨与我的家乡在同一纬度上,在地图上看都靠近二十三度,所不同的是,我家乡的河水清澈见底,而水磨,它的河水永远被深红色的泥水所充满,它的河激情澎湃直抵 越南,它的河就是湄公河。
这是一条我从小就深感诱惑的河,河边的高岸正是水磨,我作为一个过路人到达了那里。
我到达水磨的季节是秋季,确切地说,是十月二十三日。我对时间的感觉本来十分含糊,但我从二十岁起敦促自己每天记日记,把去过的地方和见过的人记录下来,这样,我二十岁以后所经历的事就不完全是模棱两可的,它们被凝固成文字,蛰伏在我的本子里。
十月二十三日中午细雨蒙蒙,天色像黄昏,气温像深秋,我穿着一件毛背心还冷得发抖,我想除了在此停留到气温回升别无他法。我贴着接近大路的低矮房屋走向水磨,在房屋与房屋之间的空隙中,我不时听见河水急速流动的喧哗声,我忍不住好奇地穿过两房之间的窄道,看到河中央耸立着几块巨大的红色石头,浑浊的红水从巨石上撞击而过,在对岸的山腰上方聚集,而在我的右首,一棵木瓜树高而直,颈脖上大大小小几十只木瓜层层绕着,凛然不可侵犯地在细雨中闪耀着青色的光泽。
这使我心有所动。
水磨有一种奇怪的菜叫四棱豆,质地像我家乡的杨桃,只是截面不是五角而是四角形,大小长短像一根略长的手指。我在一家小饭馆里吃了这奇怪的四棱豆炒酸菜,味道极好,吃得兴犹未尽,出了饭馆的门就东张西望,这样我就看到了那所庞大的宅园。
章孟达建于四十年代的宅园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也仍然称得上雍容大方、气度不凡、品格典雅。我站在大天井里向四面的楼台仰望,朱红色的楼廊三层四叠,有一种幽深、干净、拒人千里的感觉。我十分奇怪这里怎么会空无一人,虽然天色昏暗,但实际上才下午三四点,进门时我仿佛看到一块什么盐矿办公室的牌子,我想这里也许会有值班的人
回廊之椅.林白
西北偏北之二三.林白
长江为何如此远.林白
有关《回廊之椅》的忆述.林白
论林白.李静
林白创作年表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