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北欧文学译丛:最后的旅程(芬兰短篇小说选集)
0.00     定价 ¥ 59.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07844344
  • 作      者:
    [芬]阿历克西斯·基维,明娜·康特,等
  • 译      者:
    余志远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多位芬兰著名作家如阿历克西斯·基维、尤哈尼·阿霍、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米卡·瓦尔塔里、凡依诺·林纳等。书中对作家情况都有详细介绍。

阿 历 克 西 斯· 基 维(Aleksis Kivi, 原 名 Alexis Stenvall,1834—1872),出生于努米耶尔维村一个穷苦的裁缝家庭。他从切身经历中撷取题材进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维是第一个用芬兰语写作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一生坎坷,贫病交迫,最后患精神病死去。基维的文学创作是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完成的。他总共写下了 12 个剧本、大量的诗歌和不朽的巨著小说《七兄弟》。

明娜·康特(Minna Canth,1844—1897),出生于芬兰纺织工业中心坦佩雷(Tampere)市。1878 年起她就开始写短篇小说,为当时的进步报刊撰写文章,针砭时弊,推进社会改革1897 年 5 月12 日康特病死于库沃比奧市。康特的著作很多,有小说,也有剧本,著名的有《破门贼》(1883)、《工人之妻》(1885)、《哈娜》(1886)、《穷苦人》(1886)、《暗礁》(1887)、《苦命的孩子们》(1888)、《根据法律》(1889)、《女贩洛鲍》(1889)、《牧师之家》(1891)、《雪尔薇》(1893)、《离家》(1895)、《安娜莉莎》(1895)。


译者简介:

余志远,1935 年生,浙江省鄞县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58 年作为我国第一批赴芬兰留学生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芬兰语言与文化。后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并从事芬兰文学翻译。主要译作有《明娜·康特作品选》《兔年》《神圣的贫困》《铁路》《尤哈》《荒原上的鞋匠》《库勒尔伏》等。2014 年《神圣的贫困》被评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提名作品,2018年《尤哈》被评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提名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芬兰文学历史上各类优秀短篇小说的合集,译者为“鲁迅文学翻译奖”提名译者余志远先生翻译,芬兰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150年内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涌现出一批“**级”的文学大师,如阿历克西斯·基维、尤哈尼·阿霍、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米卡·瓦尔塔里、凡依诺·林纳等。其中,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还曾获得 1939 年诺贝尔文学奖。所选作品大多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展现各个历史时期芬兰人民的生活画卷,精巧凝练,具有独特风味。

展开
精彩书评

阿霍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描写芬兰普通人的生活,所以他被誉为“芬兰人民形象的塑造者”。阿霍是芬兰 19 世纪 80年代文坛上的中心人物,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散文大师,在芬兰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基维。本书中的短篇小说《当父亲买灯的时候》、《表》和《忠实》都选自阿霍的《刨花集》。                             

                              ——对芬兰著名作家尤哈尼•阿霍的评价

彭蒂·韩培(Pentti Haanpää,1905—1955)的作品内容多是对社会进行剖析和批判,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讽刺家和幽默家。他所写的题材始终是农村,而不与城市发生任何关系。他写的对象都是农村微薄收入者、波赫亚地区的农夫、流浪者等。他发笔于事物细微之端而展现出世界的艰难、社会的不平等。

                               ——对芬兰著名作家彭蒂·韩培的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芬兰文学中,短篇小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开始有芬兰文学就有芬兰短篇小说。如芬兰文学奠基人阿历克西斯·基维,他不但写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也写短篇小说;明娜·康特和尤哈尼·阿霍也都是短篇小说家。通过短篇小说,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芬兰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同时也可以生动具体地了解芬兰社会的发展过程。芬兰文学的发展历程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 150 年内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如阿历克西斯·基维、尤哈尼·阿霍、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米卡·瓦尔塔里、凡依诺·林纳等。其中,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还曾获得 1939 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习、研究外国文学,对芬兰文学包括它的短篇小说不能不有所涉及。

《最后的旅程——芬兰短篇小说选集》(简称《选集》)所选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时间跨度很大,从芬兰民族文学产生之日起直至 21 世纪初,即 1860 年至 2012 年。在这期间,芬兰在文学方面从浪漫主义发展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又从现实主义发展到当代的现代主义。近几年来,芬兰又出现了以罗萨·列克逊姆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和以贝特利·塔米宁为代表的极简主义作家。芬兰文学一

直在与时俱进,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如果要简短地概括芬兰短篇小说的特点,那么可以说其特点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生活。芬兰短篇小说中没有英雄故事。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自身具有弱点的小人物。短篇小说呈献给读者的是生活中出现的危机和重大的转折,或者描述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读者通过短篇小说可以看一看他们的生活,跟他们一起体验他们的生活,向他们表示同情,同时读者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为自己吸取力量和勇气来应付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抉择。

这部《选集》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上述的特点。《选集》介绍了从 19 世纪中期至当代(1860 —2012)芬兰优秀的短篇小说。它们给我们展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日常生活。读者很容易跟故事中的人物等同从而走进芬兰普通人的世界。

《选集》收集了芬兰众多著名作家的作品,第一位就是芬兰民族作家阿历克西斯·基维(1834—1872)。基维时期,现代芬兰书面语言正在形成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基维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可以明确地说,基维是芬兰文学的奠基人。芬兰后来的文学都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启发,吸取了力量。基维的主要作品《七兄弟》是第一部芬兰语

小说,发表于 1870 年。很多人认为,这也是芬兰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每个芬兰人仍然能从中找到可与自己性格相比较的人物。基维也是芬兰戏剧文学的创始人和卓越的抒情诗人。

芬兰书面语言是比较年轻的。芬兰语早在基维前300 年就已经形成,即公元 16 世纪,但芬兰语文学到 19 世纪才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因为那时芬兰社会真的感到有这个需要。在这之前,芬兰人当然也读文学作品,但都是瑞典语的,因为那时候瑞典语是芬兰官方语言。

尽管如此,芬兰语文学的根基在历史上还是很深的,那时还没有书面语言。芬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诗歌的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靠口头进行传播。19 世纪初,随着芬兰民族觉醒运动的发展,芬兰人民开始寻找自己的民族特性,民间诗歌的搜集和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1835 年埃利阿斯·伦洛特编纂出版了以芬兰民间诗歌为基础的作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这部史诗对芬兰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芬兰人在社会上和日常生活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要求把芬兰语变成官方语言。在这样的背景下,芬兰人对用自己的语言创作的文学很自然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如果芬兰要成为一个国家,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学。

......


展开
目录

阿历克西斯·基维(1834—1872) 001

家庭与镣铐 003

爱丽卡 014


明娜·康特(1844—1897) 021

“老处女” 025

离 家 038

幸福在哪里 058


尤哈尼·阿霍(1861—1921) 073

当父亲买灯的时候 077

表 090

忠 实 105


德乌伏·巴卡拉(1862—1925) 119

谁是说谎者 121

主教的教鞭 127


约埃尔·莱赫托宁(1881—1934) 141

战争中的阿贝利·穆地宁 143


玛丽亚·约图尼(1880—1943) 161

玫瑰园里的姑娘 163

海尔曼 196


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1888—1964) 209

女雇工 213


托依伏·佩卡宁(1902—1957) 233

修桥的故事 235

彭蒂·韩培(1905—1955) 241

最后的旅程 243

酗 酒 251


埃尔薇·西奈尔沃(1912—1986) 271

痛苦的夏天 273

两个伊尔玛 281


玛丽特·凡洛宁(1965— ) 293

恐 惧 295

拥抱石头的人 300

墙上的名字 307


贝特利·塔米宁(1966— ) 319

追 逐 321

在医院里 32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