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项链·葫芦
0.00     定价 ¥ 33.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7863193
  • 作      者:
    高罗佩
  • 译      者:
    万华
  • 出 版 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高罗佩“狄公案小说”是西方历史侦探小说的成功“范例”,备受阿加莎·克里斯蒂等小说家的推崇。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久远的初唐社会,讲述却是完全现代的讲述。随着充满悬疑的小说线索,极具西方探案小说特质的“狄公案小说”次第展开,中国文化特质的服饰、器物、绘画、雕塑、建筑甚而情绪逐渐清晰,绚烂的中国文化图景遂一一呈现。读者沉浸其中,不但没有丝毫的隔膜感,甚而有很多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公案小说,素材取自宋代笔记《棠阴比事》,讲述则糅合了西方历史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写法,让读者不自觉被带入其中,至今仍为广大读者喜爱。

展开
作者简介

 

在贝鲁特,我又先后写了两部“狄公案小说”——《朝云观谜案》和《红阁子谜案》,同时筹划第三部小说《漆画屏风谜案》。当我对相关之前“狄公案小说”的评论,尤其是中国、日本朋友的建议仔细研究时,我注意到许多读者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太多,让人读得头疼,而且按照中国文式设计的回目标题也有点夸张。于是,我决定在创作《朝云观谜案》等五部新“狄公案小说”时换一种方式。我设置案件人物时,仅仅为狄公配了一名助手,同时也尽量减少其他人物的数量。此外,我放弃了回目标题,还对故事的开场进行了修改,以使与故事本身直接衔接。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更多着墨于人物性格。


——高罗佩(黎巴嫩贝鲁特)

 

译者:

万华,博士,上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学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和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著有《趋近∶ 汉语熟语英译研究》,译有《非一般的外交家(彭定康传)》《华尔茨终曲》《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十余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项链·葫芦》是高罗佩1967年出版的狄公案小说,是其晚期的作品。小说完全抛开了中国小说的程式影响,小说的架构和人物塑造更为西方化,也更为自由。

狄公返回浦阳,途经皇家狩苑所在地滨河镇,本想好好放松几日,没承想,事情脱离了正轨,狄公被牵入一系列莫名的案件中,更被卷入了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狄公孤身一人,没有助手,不能主动勘案,一切都处在被动之中。尽管如此,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不一般的探案体验,与同样毫不知情的狄公一起历险,一起突围。

高罗佩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更为自由,也更为游刃有余,将主人公置于一个不能行动的空间,却更突出其推理及故事架构的功底。

展开
精彩书评

 

这部小说通俗易懂,作为一部情节交错的侦探小说,从单纯欣赏的角度来说它就给他很愉快的阅读体验,而其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历史让他觉得这部书更有趣了。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C.Rogers)

 

《狄公案》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众多公案小说中的一种,历来看的人就不比其“姊妹篇”《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来得多。以常理看,高罗佩此时重写《狄公案》,似乎是一件愚不可及、注定要失败的事情。然而,结果却相反,这套系列小说越写越神,畅销世界各地,居然成为当时西方一般读者了解中图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影响极大……其心中的《狄公案》读者对象,不是华人,而是洋人。据我看,高罗佩一生能如此成功,可断其是一个极能在关键时刻判断机会、驾驭环境的人。他敏感看出并抓住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特定点上所聚焦的兴趣落差,熔上述几个“与众不同”于一炉,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才创造出了“高罗佩版”《狄公案》在西方一时家喻户晓的奇迹。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陈珏

 

现代西方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恐怕要算荷兰人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高罗佩的英文《狄公案》系列小说(Judge Dee Mysteries)影响远超过任何中国研究著作。非汉学圈子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往往来自《狄公案》。哪怕汉学专家读,也没有“硬伤”败了胃口;而西方大众了解中国,往往是“狄公的中国”,这个中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相当引人入胜的中国,比起中世纪灰色的欧洲有趣得多。甚至专门家也受狄公小说影响,伯克莱加州大学法学院长贝林教授研究中国法制史,就是从狄公小说入手。

—— 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