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风皖韵间:一位记者的采访手记》:
安徽省蚌埠市救助站为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投入资金集中研发未成年人寻亲找家和辍学儿童及家庭特困子女保护预警软件系统,推出了“机构双联,发现双查,信息越报,处置双督和解困双保”的措施,有力地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的常态长效。
为使预警软件具有共用价值,该站先后三次向社区、乡镇、学校、教育专家、社会工作者、基层民警演示预警软件系统,并集纳民智,进行调整修改。今年6月,还对县区预警软件使用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
在救助过程中发现村居委不作为、乱作为,或特困未成年人未列入救助对象,或是把非困难对象列入救助等情况时,录入的预警软件会自动报警,救助站则会与乡村联系,通过村挂职大学生“村官”组织团员来询查,并给予乡镇负责人相应的处理。
为夯实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常态长效推进的基础,该站从源头织网堵漏,形成密集的乡(居委)、村民组、大学生“村官”、团员骨干、公安联防互通有无的群防体系。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五个实行”,使这项工作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机构实行双联。为打破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招牌响亮却无事可做的被动局面,该站和团市委未成年人保护办实行互联互通,建立合作共商机制,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梳理存在的问题,合力做好转接。在此基础上,对明显不属民政责任或有责任交叉、民政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市长热线限期办理,保证质量。同时,实施工作跟踪,保证解决问题措施到位、解决彻底。五河县浍南镇的吴冬英老人,因贫拴绳牵着刚满3岁的孙女乞讨,在巡查人员发现后,市救助站立即安排送其回家。到她的住地才得知,吴家不仅家庭成员复杂,人口众多,一贫如洗,家中还有患精神疾病的媳妇李静常年生活在黑屋里。市救助管理站及时向县、镇民政部门进行了通报,县民政局限期让吴冬英所在的村镇上报低保手续。在镇民政人员协助下,李静在第三天被送到公办精神病院接受治疗。9月10日,经过市救助管理站和《宝贝回家》栏目志愿者的接力查找,李静的家乡和失散8年多的亲人已被找到。目前,李静已与亲人团聚,并与3个未成年的孩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发现实行双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发现是关键,也是难点。为了做到发现及时,蚌埠市在发动群众构建网络、成立专业志愿者协会挖掘潜能的基础上,确立了基层主要领导负主责、群团干部都有责、邻里住户有义务的发现责任链条,形成了整体合力。同时,蚌埠市还注重把平安家庭评比、文明市民评选、道德模范筛选紧密结合,激发邻里住户爱心意识,增强义务观念,调动其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安徽利辛籍男子姜万成23年前打工来到蚌埠,6个子女有4个患病,本人及爱人也身体多病,全家生活仅靠姜万成一人卖旧书维生,八口之家租住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但因全家户口都不在蚌埠,难以享受低保和其他福利性保障,邻居发现姜家的境况后,及时反映到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该中心领导带评估小组上门核实情况后,协调市救助管理站帮姜万成办理了临时救助手续,确保其全家生活有保障,孩子不辍学。
信息实行越报。减少信息传送环节,减少信息途中损耗,是及时保护困境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也是防止个别基层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蚌埠市规定,情况特殊时,基层组织可以越级报送未成年人保护信息资料。爱心群众发现需要保护的对象后,可以直接向市级救助保护机构或市长热线反映。
预警软件投入使用后,为了确保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市民政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责任主体下移至村、居委会和基层学校,并分批逐级培训了信息录入员。基层录入的信息,直接进入县、市两级救助保护机构专用电脑。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可对全市信息录入及动态情况实施指导和监管。
处置实行双督。今年初,蚌埠市民政局和团市委主动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综治考评范围,列出分值,联评联考,常态推进。考评的重点内容是:在政绩观念上,是否把此项工作与经济工作等同看待;在谋划决策上,是否把此项工作摆进位置;在工作统筹上,是否把此项工作在分管工作中排上队;在规定落实上,是否做到落实规定不留暗门,执行制度不开天窗;在信息录入上,是否有错录、少录、迟录和漏录。按照考评规定,从今年5月份至今,已先后对2名保护工作不重视的村干部责成所在乡镇进行批评教育,限期纠正问题,同时对1名热心群众予以物质奖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