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 人间草木系列第三册
0.00     定价 ¥ 69.00
北海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2962839
  • 作      者:
    蓝紫青灰
  • 出 版 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蓝紫青灰,女,上海人。

已出版长篇小说《离魂》《天堂里的陌生人》《随身而没》等十一部,散文作品有《花月令:四时赏花录》《野有蔓草:〈诗经〉草木图志》《谁佐清欢》《一番花事著光影》《花为馔》《食其果》《蔬食者》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屈原的理想国满溢着草木清芬。草木可为服饰,可为香料,可为建筑材料,还可馈赠远人……他似要在笔下建造一个芬芳馥郁的香草芳木之国,与天下人共处其中。他用草木之名编织出复杂而精巧的隐喻系统。香草比君子,恶草喻小人;引类譬喻,托物抒情。他独立江畔,将对楚君的眷恋、对小人的愤恨,都寄托在眼前的草木之上了。这些草木虽名字高古,却并非虚造的仙葩、罕见的奇卉。它们就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深山里,看似平凡无奇,却寄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向往。

屈原开启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草木是《楚辞》的重要意象。隋唐以前的植物名与现在的植物名往往存在名实不一的现象,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这一现象又更为复杂。本书即采撷书中芳草,加以辨析,并详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文化。


展开
精彩书摘

滋兰九畹

 

现在说的兰和蕙,是兰科的兰花和蕙兰。但在屈原的时代,兰、 蕙和兰科一点关系都没有,隔着十万八千里,离得山长水阔。

孔子周游列国,诸侯都不肯用他的理论来治理国家,他只好 怅然而返。从卫国回鲁国的路上,路过隐谷,他看见谷中香兰十 分茂盛,喟然叹息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于是他停下了车子,取出琴 来边弹边唱,作《猗兰操》。猗的意思是美好而盛大,猗兰就是 又美好又茂盛的兰草。

孔子说“兰当为王者香”,屈子说滋兰九畹,当时的兰是菊 科泽兰属植物,如佩兰、泽兰(又名白头婆),均为通体芬芳的香草。泽兰紫茎绿叶(偶有紫叶),多为白花,偶有淡紫和粉色, 望之如白纱堆叠。佩兰与泽兰很相似(为了区分,人们又把泽兰 叫小泽兰,佩兰叫大泽兰),紫茎紫苞,开花一片红紫,丛生密植, 远观如一片紫雾。

后世有人把《猗兰操》写作《幽兰操》,虽然隐谷确是幽谷, 但幽兰之名容易造成歧义,不足以表达兰之勃勃生机,更适合现 在说的兰花。

屈原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种了许多香草,用来沐浴、佩带。 在古代,有德者要佩带与自身德操相配的饰物,以此来时时提醒 自己,行为要配得上这些饰物。“古之佩者,各象其德”,美玉 温润无瑕,故君子佩玉;兰草芬芳,故德芬芳者佩兰。

兰以其香味被人们所喜,德行操守,那是附加其上的美好寓意。 在先秦,它常用于沐浴。没有肥皂的年代,人们发现佩兰和泽兰 采收回来,晒干烧成灰再冲入水,可以去除污垢。或者,刚采下 的鲜草放在开水里煮一下,便是古书上说的兰汤,可以用来洗澡。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诗经·郑风·溱洧》

蕑即兰,秉蕑就是手持兰草。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水边祓禊、游春之 事。祓禊又名修禊,是古时的祈福仪式,于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祭 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溱和洧是河南境内的两条河流。春天, 春水涨岸,人们在水边祓禊,手里拿着芳香的兰草。既然祓禊的一项内容是清洁身体,兰草在这个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风俗在晋朝时还保留着,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这天,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等当世名士 聚会于绍兴城外的兰亭,行修禊之礼。越王勾践曾在此处的水渚 边种兰,渚因此得名兰渚;渚边有山,得名兰渚山;山下有亭, 因名兰亭。那时,兰亭四周一定长满了兰草,符合修禊的要求。

此外,把兰草放入植物油里浸,让芳香物质分解到油中,即 为兰泽。用梳子或篦子蘸了兰泽来梳篦头发,以油去垢,以油润发, 头发变得又黑又亮又整齐,绾出的发髻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到后世,随着澡豆、胰子等清洁用品的出现,“秉蕑”已成旧事, 兰草也一度改叫都梁香。

晋武帝太康元年,今湖南邵阳置都梁县,属邵陵郡。都梁县 治下有一座山,山间泉清水冽,水边长满了兰草。生活在水边的 人采了兰草煮水洗头,香气长久不消。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兰草 叫作都梁香。

南朝笃佛,四月初八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为浴佛节,寺院 取五色香水灌沐佛像。这五色水为青、赤、白、黄、黑,分别来 自五种香草或树脂,为都梁香、郁金香、丘隆香、附子香、安息香。 魏晋南北朝有很多写到都梁香的诗句,比如:

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南朝梁·吴均《行路难》

既然是放在博山炉中焚烧,说明这时的都梁香已经被制作成 固体物。做法是把晒干的兰草磨成细粉,再加别的粉类和水,调 和成糊,做成块形或线香形、塔形、丸形,甚至篆字形,再晒干 或阴干。

中国古代有焚香的习惯,宋代洪刍著《香谱》,明末周嘉胄著《香 乘》,收录历代香史和合香配方,都提到过都梁香。时至今日, 焚香之俗早已式微,邻国日本仍然传承不断。平安时代(与宋朝 差不多同时)的小说《源氏物语》中,有不少焚香、熏香的细节。 居室、衣服、被褥自不必说,扇子、信纸等体现主人身份的日常 琐物也要熏香,务必要未见其人,先闻其香。

今天,京都的香店里仍有各式香丸、香饼、香塔、香球出售, 去日本的文艺女青年多爱买一些回来,自用或送人。其中有一款 名“藤袴”,原料便是兰草。

日本人称兰草为“藤袴”。《源氏物语》中,夕雾中将去探 访玉鬘,拿了一枝美丽的兰草献给她,并吟诗一首:“兰草生秋野, 朝朝露共尝。请君怜惜我,片语也何妨。”日本人称丧服为“藤衣”, 故夕雾用兰草(藤袴)暗示丧服——因祖母离世,两人都穿了墨 色的丧服。

日本人把兰草列为“秋之七草”之一。屈原说“纫秋兰以为佩”, 说明“兰”秋天开花,这正是菊科植物的特点。现代人说“春兰秋菊”, “兰”已不是菊科的兰,而是兰科的春兰。

奇怪的是,兰草曾经如此备受推崇,到宋代却已经少有人知了。 方回《八月二十九日雨霁玩古兰》云:“我有古猗兰,瓦斛以莳之。 举世无识者,惟有秋蝶知。”唐以后,兰花进入世人之眼,因花素雅、香清幽,慢慢取代了古兰草的地位,连“王者之香”的桂冠也一 并取走。而古兰草被民间称作紫菊、孩儿菊,面目模糊,声名不彰。

上巳节的命运也同样坎坷,因与清明、寒食接近,它慢慢被 取而代之。去水边祓禊的风俗也渐渐被扫墓冷食(寒食风俗)和 郊游踏青(清明风俗)所代替,湮没在故纸堆里。

现在的兰花,花有香而叶无芳,采下就萎,稍碰即损,柔弱娇嫩。 而古代的兰草通体芬芳,可刈可佩,晾干后香气愈盛。

某年十月,我去武夷山游玩,在“岸上九曲”行走时,看到 一处水沟里长满了开白花的草,一直蔓延到山涧里。仔细一看, 原来是泽兰。它们生长在水泽处,白蒙蒙一片,嗅之有清香,正 是“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它和杂草共生,生命力顽强,蓬蓬 勃勃长出一大片来。

而在云南德钦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里,我见到大片人工种植 的佩兰。那里不通公路,村民进出单程至少步行五个小时。村里 没有医生,村民有点小病,便采点药草煎汤服下。佩兰是种得最 多的药草。这里的海拔在3000 米以上,佩兰因生长在这样的环境 下,花作深紫色,比平原地区的深了好几个色号。

吴、楚、蜀各地的家门口都没有了佩兰的踪迹,云南的角落 里还有。文化的足迹一步一步,走得漫长而悠远。雨崩村的藏族 村民不会想到他们在房前屋后种下的大片佩兰,其渊源可以追溯 到先秦,有楚国的一位君子为它代言,他几乎是兰的精神象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北海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