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以“灾害与历史”为名,主张以历史的视野考察灾害,同时,也从灾害的角度探索历史。灾害不再是孤立、封闭的单一事件,而是深嵌于历史之中的开放型动力系统,是历史演化过程的一部分,而历史也以灾害为表征呈现其本质上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灾害与历史》涵盖一切从历史角度对灾害进行观察与研究的相关成果,涉及灾害状况、规律、成因、应对、影响以及灾害记忆、文化、信仰等问题,并将其和人类社会历史更广泛、更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关注灾害研究自身的历史,着重灾害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提炼总结,加强史料的积累和共享。此外,通过登载索引、综述、书讯、书评、访谈、回忆录等内容,及时传递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使其成为灾害史研究的“信息高地”。
本书是《灾害与历史》系列的第二辑。本辑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合作主编,以“灾后重建与生态修复”为主题,邀请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国内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生态学、历史学、水利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国内外灾后重建规划,灾害风险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人类认识框架与生态失调与恢复,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白洋淀、滇池、洞庭湖、微山湖等地湖泊湿地生态修复,集体化时期根治海河运动等内容,各自进行专门性的探讨和回顾,充分展现了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流与对话,既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思考,又紧密结合中国历史与现实,不仅有助于推动国内生态史学科建设,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者弁言
理论探讨与专题研究
圆桌论坛: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白洋淀及其他
灾害记忆
研究动态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