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我从前写了一些小说,最初写的集成为《竹林的故事》,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它,是可以见小说之如何写得不好了。它原是我当学生时的试作,写得不好是当然的。不但自己“试作”如此,即是说写得不好,我看一些作家的杰作也是写得不好的,是可以见写文章之难了。而古人的文章(包括诗在内)每每有到现在(这是说我现在的标准甚高)令我不厌读的,是可见古人如何写得好了。本来人生短而艺术长,文章是应该写,令它在人生当中不朽,古人能令我们现在人喜欢,我们现在人也应该令后来人喜欢,无奈现代的排印容易出版,而出版可以卖钱又更要出版,结果作家忘记自己的幼稚,(这是说你的年龄幼稚!)也忘记出版的意义,(古人出版不是卖钱的而是自己花钱刻的是为得不朽的)大家都是著作家了。我自己也是现代的著作家之一,我却是惭愧于我自己的著作了。我是责己重而待人轻的人,我决没有要别人惭愧的意思,我倒是爱惜任何人的任何作品,只是自己不大有工夫去看它罢了。这是我的实在心情,不大有工夫看今人的著作。说老实话,我不急急乎要看的著作,则此著作必速朽矣,古人谓之灾梨祸枣。那么我本着立己立人的意思,还是劝人不要急急乎做著作家。
我有一个侄子,他常写文章,从前本来是我教他作文的,那是学生作文功课,是另一件事,现在他写文章是想“印出来”了,想做作家了,我虽然十分同情于他,因为我从前做学生时正是如此,但我心里甚不赞成他作文章,赞成他学孔夫子“志于学”。这话我同他谈过,把我自己对于从前的惭愧告诉他了,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他还是喜欢写文章。做大人的总是拿自己的经验教孩子,而孩子总喜欢他的一套,故陶渊明亦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了。我敢说一句绝对不错的话,少年人贪写文章,是不立志。原因是落在习气之中。
(一九四八年)
小时读书
现在我常想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四书的意义”,懂得《四书》的意义便真懂得孔孟程朱,也便真懂得中国学问的价值了。这是一回事。但《四书》我从小就读过的,初上学读完《三字经》便读《四书》,那又是一回事。回想起来那件事何其太愚蠢、太无意义了,简直是残忍。战时在故乡避难,有一回到一亲戚家,其间壁为一私塾,学童正在那里读书,我听得一个孩子读道:“子谓南容!子谓南容!”我不禁打一个寒噤,怎么今日还有残害小孩子的教育呢?我当时对于那个声音觉得很熟,而且我觉得是冤声,但分辨不出是我自己在那里诵读呢,还是另外一个儿童学伴在那里诵读?我简直不暇理会那声音所代表的字句的意义,只深切地知道是小孩子的冤声罢了。再一想,是《论语》上的这一句:“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可怜的儿童乃读着:“子谓南容!子谓南容!”了。要说我当时对于这件事愤怒的感情,应该便是“火其书”!别的事很难得激怒我,谈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每每激怒我了。
我自己是能不受损害的,即是说教育加害于我,而我自己反能得到自由。但我决不原谅它。我们小时所受的教育确是等于有期徒刑。我想将我小时读《四书》的心理追记下来,算得儿童的狱中日记,难为他坐井观天到底还有他的阳光哩。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我记得我读到这两句“人焉度哉”,很喜悦,其喜悦的原因有二,一是两句书等于一句,(即是一句抵两句的意思)我们讨了便宜;二是我们在书房里喜欢度人家的东西,心想就是这个“度”字罢?
读“大车无鞔,小车无轨”很喜悦,因为我们乡音车猪同音,大“猪”小“猪”很是热闹了。
先读“林放问礼之本”,后又读“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仿佛知道林放是一个人,这一个人两次见,觉得喜悦,其实孔子弟子的名字两次见的多得很。不知何以无感触,独喜林放两见。
读子入太庙章见两个“入太庙每事问”并写着,觉得喜悦,而且有讨便宜之意。
读“赐也尔爱其羊”觉得喜悦,心里便在那里爱羊。
读“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觉得喜悦,不知何故?又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亦觉喜悦,岂那时能赏识《论语》句子写得好乎?又读“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亦觉喜悦。
先读“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后又读“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觉得喜悦,又是讨便宜之意。
读“暴虎冯河”觉得喜悦,因为有一个“冯”字,这是我的姓了。但偏不要我读“冯”,又觉得寂寞了。
读“子钓而不网”仿佛也懂得孔子钓鱼。
读“鸟之将死”觉得喜悦,因为我们捉着鸟总是死了。
读“乡人傩”喜悦,我已在别的文章里说过,联想到“打锣”,于是很是热闹。
读“山梁雌雉子路共之”觉得喜悦,仿佛有一种戏剧的动作,自己在那里默默地做子路。
读“小子鸣鼓而攻之”觉得喜悦,那时我们的学校是设在一个庙里,庙里常常打鼓。
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觉得喜悦,因为我们的学校面对着城墙,城外又是一大绿洲,城上
展开
那样新颖,那样独特,于是
拦住一般平易读者的接识。
让我们把问题缩小来看。废
名先生爱用典,无论来源是
诗词、戏曲或者散文。然而
,使用的时节,他往往加以
引申,或者赋以新义,结局
用典已然是通常读者的一种
隔阂,何况节外生枝,更使
其形成一种障碍。无论如何
,一般人视为隐晦的,有时
正相反,却是少数人的星光
。
——李健吾
废名是一个讲究文章之
美的小说家……他的行文好
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
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
汪地向前流去。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