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室内乐名曲演奏基础入门》:
《春之律动》是为手风琴乐队而创作的重奏作品,本曲由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教授创作于2005年,由五个手风琴声部组成,同时加入架子鼓与小军鼓等打击乐器作为配器,创作中引用了充满活力的主题动机,并在每个乐章中加以发展和充实。
本曲分为八个乐章,以情绪化的音乐表情加以分割,每个乐章都拥有作为主题的旋律结构与句法。
第一乐章为欢快的引子,D大调,从第一小节至第二十九小节,此段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五小节,是本曲的引子部分,第二部分为第六至第二十九小节,这一部分是第一乐章中具有动感的主题部分。第一部分的主旋律来源于前三小节,主旋律在第一和第二小节由第一、第二和第三声部齐奏完成。在第三小节时旋律由第一声部完成,第二和第三声部展开的律动旋律以节奏型为主,在第一至第三小节中第四和第五声部采用节奏型伴奏旋律,行至第四小节时第二、第三和第四声部依次加入了滑奏旋律,在听觉上充满着青春的正能量,第四小节第四拍中的第一至第四声部在同一个和声中齐奏十六分音程至第五小节第二拍,引子部分的最后两拍采用反向旋律引出第二部分动感的旋律。第二部分中动感的主题由两种音型组合而成,这是一种概念化的主题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旋律起伏都不尽相同但乐句结构拥有固定的模式。以第六小节为例,主题出现于第二声部中,两组由四个十六分音和十六分音与八分音的切分音结合而成,当这种形式的主题出现在第七小节的第一和第二声部合奏时,两组十六分音与切分音的音符旋律发生了变化,但依旧保持着主题的结构。第三次在第十一小节,三个声部的合奏让主题的色彩变得浓重。第四次在第十三小节,由第一声部独自演奏,其余四个声部围绕着主题旋律进行变奏,同时控制在统一的和声背景中。第五次在第十六与第十七小节,旋律在固定的模式中发生变奏,游走于第一声部与第二、第三声部之间。第六次在第二十小节,由第二声部与第三声部齐奏。第二十二小节与第二十三小节是此段的过渡部分,旋律在两个声部间先后演奏,形成流动而不间断的旋律线条,打击乐吊钹的加人为行进的旋律储存了能量,并在第二十三小节交汇,主旋律也在这一小节的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同时演奏,两者之间相差四度。第二十五至第二十九小节是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避开了主题旋律的模式,改用连奏而流动的旋律进行,声部之间相互传导与结合。在第二十九小节和弦的链接与保持中,第一乐章宣告结束,结尾的渐弱处理为第二乐章的开始创造了新生的基础。
第二乐章较为流畅,E大调,包括第三十至第四十五小节。这部分分为两种旋律类型,第一种是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流畅旋律,第二部分是由具有固定节奏模式的节奏型旋律。这两种旋律在开始部分同时出现,至第三十四小节,流畅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不规则地分布在第一至第三十四小节中的第一至第三声部,在同一小节中以不同的方向进行,上行旋律与下行旋律相结合。在第三十五至第三十七小节,三个声部齐奏构成第二种节奏型旋律,并且渐强,如同青春的号角。从第三十八小节开始进入本乐章的第二段,与前面行云流水的旋律相比,第二段增加了跳音与落起短句,在听觉上如同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旋律从第三十八小节的弱音开始,经过五个小节后,在第四十三小节至第四十五小节,节奏式号角般的旋律再次出现,并在结尾处逐渐减弱,为第三乐章的mp(中弱)旋律做准备。
第三乐章为淳朴的民风,A大调,包括第四十六至第六十六小节。在本乐章中,随处可以听到美丽而短小的旋律,就像采风中无意听到的动心旋律,作者使它们相互交融,用和谐的和声作为基本框架,让短小的曲调有了归宿。打击乐器的少量加入给丰富的旋律加上了背景式的映衬,每个小节线内的旋律走向相同,这是来源于民间音乐的具有齐奏特点的创作基础。第四声部的节奏式旋律与打击乐声部遥相呼应,相互对话。音乐在第五十七小节改变了速度,在原有104的基础上改为88,此时的乐句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具有流动效果的十六分音以上行和下行交替的方式呈现。第四和第五声部始终保持稳定的节奏型伴奏旋律,流动的旋律在第六十三小节结束。本乐章的最后三小节中,主旋律由第三声部单独完成,跑动的模进十六分音始终保持,其余的四个声部皆为节奏型伴奏,演奏中可采用结尾渐强的方式,并使用连奏及清楚的落起方式,让乐句在稳定的律动中前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