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申鉴·中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
0.00     定价 ¥ 3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1146769
  • 译      者:
    徐湘霖,唐宇辰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书局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传统经典    伴你一生

 

 

【卖点】

1. 本套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最为经典的著作,以权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 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 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编辑推荐

1.荀悦是谁?可以这样说,描写东汉末年磅礴动荡历史的名著《三国演义》因为小说构架的需要,一些历史人物便被筛选出来,荀悦就是一个因为《三国演义》而埋没的人物。但是荀悦注定不会隐藏在历史的一角,因为;一是他有颍川荀氏的家族标签。“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悦出色的父辈,为荀氏在颍川赢得了盛名。颍川造就了荀氏家族,也因荀氏家族而声名鹊起。一是荀悦有荀彧堂兄这个身份标签。关于荀彧,被曹操叹为“吾之张良”,人生的终点是在赴任途中,因为曹操所赐空食盒,最后饮药而死,谜一样的结局,让大家记住了他;也因为他,人们记住了他的堂兄荀悦。一是他有《汉纪》作者的标签。荀悦的《汉纪》是继《春秋》之后的编年体史书,在编年体史书的编写史上有着它的贡献和意义。

2.《申鉴》是一本什么书?“申鉴”是什么意思?申鉴,字面理解,就是反复申述、反复陈述的意思。书中,荀悦从“仁义”为本,“五典”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希望汉献帝对仁义的道理,以前事为借鉴,要反复申述不忘,信实的推行而不止息,这就是《申鉴》书名的含义和写作宗旨。《申鉴》里的荀悦,近似《大话西游》里啰里啰嗦的唐僧,而尽显了他拯救不堪时事的拳拳之心。

3.大家知道徐幹的名字,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避免不了要书写的关于“建安七子”“建安风骨”的那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七子”的创作集体中,徐幹的艺术成就如何,曹丕《典论》的结尾说“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之言”,可见徐幹文采之一斑。《中论》则会让大家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徐幹。他对以往孔子、孟子、荀子诸贤“中”的思想的继承,以及理性地思考与发挥,所形成的中道观,其中不乏“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从之”等精辟之语,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徐幹。

4.《中论》是本什么书?《中论》是徐幹继承孔、孟、荀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又加以生发,所阐发的他的“中道”观,并以此用于指导实践,下救流俗,纠正时弊。徐幹阐发礼论多借助先秦两汉故实,所以书中有许多我们耳熟的典故,也形成了本书的一个特色。




展开
作者简介

【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官吏、学者。性沉静,好读书,灵帝时托疾隐居。献帝时,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荀悦与孔融等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时政移曹氏,荀悦志在献替,乃作《申鉴》五篇,为献帝陈说政体大要。后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究,又依《左传》体裁撰《汉纪》三十篇等。

【徐幹】徐幹,字伟长,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诗赋。曾任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中郎将文学。所作文辞甚为曹丕赞赏。著《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从之”。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展开
内容介绍

《申鉴》为东汉末年荀悦所撰,有政事、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荀悦从“仁义”为本,“五典”为辅入题,论及政事与时俗等内容,其中关于治国之方、君臣之道,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主张。前人的仁义之事对于后人来说,已经是明白的借鉴,但后人还需反复申述不忘,所以古代的圣王,他们对于仁义,

是反复地申述前鉴,信实地申述前鉴而不止息,这就叫“申鉴”。儒家的“仁义”是《申鉴》的理论核心,故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申鉴》“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

《中论》则是“建安七子”徐幹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加两篇逸文,共二十二篇,每篇论及一事,涉及治学、爵禄、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方面。继承孔、孟、荀中庸、中道思想的核心精华,又加以生发,提出“中道”观,并以此用于指导实践,下救流俗,纠正时弊。

前者荀悦囿于时局,以及堂弟荀彧的遭遇,所言所论则委屈含蓄;相比较,后者徐幹则表现直言坦荡,直抒胸臆。

汉代长期的儒法之争,前后有王充、王符、崔寔、仲长统等针砭时弊、说理论政,各自议论都有所偏重,观点皆有可观之处。即便是荀悦夹缝里的一些建树,或是徐幹所持“中论”思想的承前启后,都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
精彩书摘

 

《申 鉴》

 

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

 

凡政之大经⑤,法教而已矣⑥。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仁也者,慈此者也⑦ ;义也者,宜此者也;礼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

 

惟先哲王之政,一曰承 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贤,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业。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⑧,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民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天下太平丰足时储备财物,不是穷奢极欲;财物贫乏时礼仪缺疏,也不是谦慎约省。

 

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③。

 

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②。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

 

德教最开始一定很简明,刑罚最开始一定很粗略,这是事物逐渐发展的规律。道德教化的隆盛,没有不先兴行德教使百姓遵行,然后再追求完备的。刑法的制定,没有不先使百姓惧怕获罪从而避免获罪,然后再追求严密的。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世人镜鉴。 前惟顺③,人惟贤,镜惟明。

 

 

《中论》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 ;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 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胡可简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 ;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③。

 

君子之交人也,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诈,学而不虚行,易亲而难媚,多怨而寡非,故无绝交,无畔朋⑩。

 

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离忘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 ;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终始乎?

 

 

礼法,是恭敬的准则;恭敬,是礼法的本质。没有恭敬就无从施行礼法,没有礼法就无从规度恭敬,道理原则不可取此而弃彼,而是相辅相依而归趋一致。所以能竭尽敬意以循从礼法的人,可以称为“成人”。

 

君子之治之也⑥,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近其末,故功废而仇多。

 

君子处理事情,首先致力于己身根本,所以好的德行得以建立而怨隙很少出现;小人处理事情,首先致力于外在非根本的,所以常做无用功而且引起很多仇怨。

 

德弥高而基弥固,胜弥众而爱弥广。

 

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

 

君子不忧虑年纪的衰暮,而是担心持志有所倦怠。

 

夫行异乎言,言之错也,无周于智;言异乎行,行之错也,有伤于仁,是故君子务以行前言也。

 

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之善,而求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不免为人 役也。


展开
目录

申 鉴 

前言 

政体第一 

时事第二 

俗嫌第三 

杂言上第四 

杂言下第五 

中 论 

前言 

治学第一 

法象第二 

修本第三 

虚道第四 

贵验第五 

贵言第六 

艺纪第七 

核辩第八

          智行第九

爵禄第十

考伪第十一

谴交第十二

历数第十三

夭寿第十四

务本第十五

审大臣第十六

慎所从第十七

亡国第十八

赏罚第十九

民数第二十

逸文两篇

复三年丧第二十一

制役第二十二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