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于庐山栖贤寺体味禅林、修心之旅的随笔集。庐山作为佛教名山历史悠久,栖贤寺位列庐山五大丛林,底蕴深厚。作者住寺日久,见往来僧众,闻晨钟暮鼓,心有所感,一一记录。
《庐山禅行》是作者于庐山栖贤寺体味禅林、修心之旅的随笔集。庐山作为佛教名山历史悠久,栖贤寺位列庐山五大丛林,底蕴深厚。作者住寺日久,见往来僧众,闻晨钟暮鼓,心有所感,一一记录。
早课
翌晨,传来打板声。迷糊中,睁开眼,窗外黑魆魆的,大殿还沉浸在窅窅晦暝中,石人峰如剪影般挂在大殿上方。在深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山脊上的古松如马项上的鬃毛,根根竖立,呈飞扬之势。
摁亮手机,才4点半。打板声由远而近,似乎从僧寮那边响起,一路响来。板声迂缓、柔和,但在清晨格外清晰,好像一位老者轻轻地謦欬,不忍惊扰他人。
一会儿,大殿檐下的雕花窗格中透出红光,照亮了游移不定、尚未离去的夜气。光线反射到高大的喜树叶上,使之犹如暗红色的花瓣。
隔壁房间开始有人说话。客寮的房门打开又合上。一时,走廊里响起脚步的杂沓声,以及整理衣衫的窸窣声。人们穿着藏青色的海青从喜树下经过,去对面的大殿,好像渡河抵达彼岸般,一一登上台阶,依次进入大殿。客寮一时安静下来,似乎全都倒空了,渡尽了。
上殿、过堂、出坡和坐香,是丛林四大佛事。
去上早课!我翻身起床,快速洗漱,走入场地。此时,四周高大的树木仍是黑黝黝的,像一个线条清晰的茧子,将寺庙包裹起来。北望,五老峰佝偻着,似乎还在昏睡中;向西,依次是含鄱口、太乙峰、九奇峰和汉阳峰,尚在静静地安眠。
此时,大钟被“当当当”地撞响了,钟声一层层地扩散开去,似乎上及天庭,天空的晦暗也随之被一点点冲淡。群山好像抖擞了一下,一时皆从梦中惊醒过来,聆听着钟声,目光聚集在它所生发的原点上。
大雄宝殿虽然尚在微明的光线笼罩下,但已是灯火通明。门前的香炉前,两位女居士在燃香礼拜,长衫上的带子垂向地面。此时,一队僧人身披袈裟绕过回廊,在钟声中鱼贯而入,轻快流畅。
大殿内,佛像妙相庄严,慈悲地俯视着人间。一位僧人利索地忙碌着,一一点燃佛龛前的灯盏或蜡烛。几名居士正默默地礼佛。
钟声歇处,一旁的鼓楼上,鼓声继之又起。之后,僧人敲响了云板、引磬、鼓、木鱼和大磬。早课正式开始了,以唱诵为主,间以跪拜或绕佛礼拜。
斋后,我带了两本书,从长廊尽头去往寺后的石人峰。路两侧的灌木刚被砍过,很好走,只是有些陡,不小心也会被竹茬扎伤。才走了一刻钟,就到达峰顶,上面是一座用竹子搭建的塔楼。虽然算不上是一座真正的塔,但是能登高望远,谁又能说它不是一座塔呢?
祥浩法师说过,会在石人峰上建造一座塔。可见眼下这座竹塔仅仅是权宜之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登上平台,走到最后一级时,停住了。有人在上面诵经。他穿着米色的僧衣,戴着一顶酱色的僧帽、一副眼镜,盘腿坐在竹台上,脚边放置了一台小型收录机。
我再次抬头时,恰与他对视。他双手合十向我行礼,并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我也说了声,您好!他便继续念经。为了不影响他用功,我转身离开了。
不多时,年轻的僧人下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蒲团、一本经书。他看了一眼我手中的书,有点严肃地问,您在看《六祖坛经》?我说,是的,我在读《六祖坛经》。我不知道是否早了一点,反正我在看《六祖坛经》。
自序
前言
日暮但闻钟
钟鸣板响
寺庙一日
早课
金芙蓉
花香见佛
老画家
击鼓
石人峰上诵经声
浴佛节
文人画
手印
寺多林木
明天再讲吧
这里香
打板声
皈依
二十四潭明月
一件披风
闭关房
两位女画家
得麽
听水
栖贤四季
小沙弥
寺月
晓梦
小木屋
流浪的日子
去栖贤寺看雪
大白狗
夜访五乳寺
住山
灰色的兔子
相忘于江湖
参话头
石佛寺住茅
画功告成
古琴
雕像
学童
制香
费老素描
玉渊放生
禅人无异相
梦中见佛
观音桥下水
风雨根
云水禅心
从把茅盖头开始
有情来下种
明天是个好日子
“老龙王”
抄血经
红学僧家
因指见月
智常开法
行因崖居
晓舜忍辱
辩首座书偈
大澄念咒
大悟还俗
缘来缘去
陆羽品水
李璟驻跸
“二苏”留碑
米芾怀砚
庐山高哉
李氏山房
朱熹游栖贤
汤显祖之梦
宋之盛与顿修
匡山草堂
异日林泉
本来无一物
观音桥
《庐山三峡桥》
《五百罗汉图》
《墨子篇》
四大名泉
镇寺八宝
铁菩萨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