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的第一本人生通识入门
0.00     定价 ¥ 42.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18146812
  • 作      者:
    罗英桓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英桓著

研读经史、诸子等典籍二十多年,潜心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供职于广东省

委编办。有《中华文化大智慧》(嘉言篇)、《中华文化大智慧》(善行篇)出版、

《人鉴:<资治通鉴>的通识智慧》等书得以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看似变幻无常的命途起伏,不过是历史规律的注脚,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本书是一部论述《资治通鉴》中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图书。从当下青年的需求点出

发,撷取史例中做人做事的智慧精髓,以使读者理解现实生活。

唯有常持敬畏之心,才能在天地间自居其位,自由生长;正身洁己、谦退有礼的人,他们

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很受欢迎,而且被领导重视;拥有大气、坦荡品格的人,才能气定神闲、举

重若轻……本书对这些经典例子进行了分析阐述,总结了四个自律、五则心性、六项德行、八

条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法则,以期能为读者解决人生困惑,实现自我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讲诚信∣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所谓的虞人,就是管理山林的小官。《资治通鉴&middot;周纪一》载,魏文侯与群臣饮酒,正高兴的时候,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陪同的臣子说:“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将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林的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也不能不遵守当初的约期!”于是前往山野之中,亲自告诉虞人取消打猎。
  司马光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表明魏文侯对普通的小人物很尊重。他不是派人去通知虞人,而是亲自去告诉他,并且是冒雨前去,说明魏文侯很守信用。
  司马光还记载了一件事,表明魏文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很讲诚信。《资治通鉴&middot;周纪一》载,韩国向魏国借兵以攻打赵国,魏文侯说:“寡人的国家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听命。”赵国也向魏国借兵以攻打韩国,魏文侯也是如此回答。两国都怒而离去,不久当他们得知魏文侯对待他们都是这样诚信友善、不两面三刀,便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在三晋(魏、赵、韩)之中为大,各诸侯国都不能与它争锋。
  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middot;周纪二》中针对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即商鞅徙木立信)这个事件进行评论,专门提到四位君主守信用,其中就有“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在这个评论中,司马光提出了“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的观点,讲明处于战斗攻伐不已的大争时代,天下都崇尚欺诈和武力,这四位君主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用来教育百姓。由此可见,守信用是与人打交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
  禁贪黩∣刚愎、贪婪是修身两大暗礁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首次讲修身的事迹,便谈到刚愎、贪婪的危害,智瑶(智襄子)因刚愎、贪婪而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智瑶是晋国执政大臣智宣子的儿子。智瑶有两个明显的特质:一个是刚愎,即自以为是,听不进身边人的劝说;一个是贪婪,即通过索要的方式贪图别人的土地,索要不成,就用武力解决。正是这两个特质使他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先说智瑶刚愎的特质。《资治通鉴&middot;周纪一》载,智宣子去世后,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设宴。宴席中,智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他的家臣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后进谏说:“主公您若不防备灾难,灾难就一定会到来!”智瑶说:“是否有灾难由我确定。我不带来灾难,谁敢作难呢?”智国回答说:“您这话不对。《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失误,难道结下的怨恨会在明处?应当在它没有显现时就防备。’因为君子能够谨慎对待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祸患。现在主公因为一次宴会就使别人的君相感到耻辱,又不防备,还说:‘别人不敢作难。’这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君相呢?”智瑶不听。
  如果他这次听取了智国的进谏,防患于未然,或许后来的事就不会发生。《资治通鉴&middot;周纪一》载,智瑶率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的赵襄子,在引水灌城时,一个名叫疵的谋士提醒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但是,智瑶不仅没有听进疵的话,而且第二天还将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这简直是既刚愎又愚蠢。韩康子、魏桓子马上回答说是有人进谗言从中离间。疵再次提醒智瑶,但智瑶太刚愎自用了,对这么好的谋士的话不当回事。这个叫疵的谋士不想陪着死,于是请求出使齐国了。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交际:人际交往的八个行为准则

守初心∣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002

讲诚信∣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006

戒多言∣古之贤者慎言以修身008

识礼数∣尊重别人、有礼貌是人类优良传承014

懂谦逊∣谦逊是身体的良心017

亲君子∣唐太宗:近善人、远小人020

长敬重∣唐太宗常持敬畏之心024

有忍性∣张公艺以忍而九代共居027

第二章立身:为人处世的五个基本原则

孝为先∣汉文帝仁孝闻名天下030

有忠义∣冼夫人、张安世教子忠厚035

守廉洁∣杨震、张奂为政清廉留美誉042

纳诤言∣谢晦、颜竣不听规劝祸难至046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050

第三章克己:保持长期自律的四个方法

慎独论∣独处,仍保持谨慎行事058

持戒心∣激浊,摒弃坏的欲望061

须自省∣自省,学会让思维成长086

常修身∣修身,养成好的习惯096

第四章性情:修养自己心性的五条忠言

戒骄矜∣贤者以满盈自惧102

禁贪黩∣刚愎、贪婪是修身两大暗礁109

戒焦躁∣王昶诫子侄勿急于求成115

戒嗔怒∣《易经·损卦》论“惩忿窒欲”118

少安逸∣陶侃运砖不图安逸120

第五章学养:古代圣贤的五条学习之道

观古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26

观人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34

展史册∣培养智慧从学古训、读经书抓起138

勤学之∣黄霸、杨溥、薛瑄狱中求道140

慎愚浅∣霍光“不学无术”导致宗族覆灭145

第六章为善:修行善心的五个有效方法

持正念∣为善最乐156

羞恶心∣为恶遭唾弃159

常自新∣迁善改过受大益173

修善行∣从行小善、去小恶做起176

积功德∣行善有功德178

第七章德性:好的德行,是人一生的课题

无德不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184

重德讲信∣德行就是力量,让人散发强大魅力190

反身修德∣了解德行内涵,做一个有德行的人193

以德服人∣好的德行赢人心202

以德传家∣圣人遗子孙以德209

以德治国∣帝王兴起靠德213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