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育/福建省“十三五”名师丛书》:
(一)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充分显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驱动者和实践者,是功不可没的。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重构教与学,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是个体生存于信息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师的信息素养深度影响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受到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指出: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出如下3个性质:第一,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二,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第三,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