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冯雪峰出任第一任社长、总编辑。
建社之初,冯雪峰即明确提出人文社的出版方针:“古今中外,提高为主。”
1958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规划草案(1958—1962)》编制完成。丛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应该就是对“古今中外”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的落实。这一年的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从东四头条里迁入了新落成的大楼,即朝内大街166号。
冯雪峰执掌人文社之后,延聘名家学者,比如在古典文学领域。聂绀弩、张友鸾、顾学颉、王利器、周绍良、陈迩冬等名士云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先生在他的著作《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里写道:周恩来总理指示配给冯雪峰一辆专用小汽车(当时人民、美术、教育等其他大社社长则没有),而冯雪峰却很少坐,只有到中南海开会等重要活动,才偶尔坐坐,平常上班就戴顶大草帽,雇一辆三轮车,坐到社里。如果下雨天他坐汽车回家,在胡同口就会下车,步行回家,怕车轮溅起的泥水,落到行人身上。
顾学颉先生的著作《海峡两岸著名学者:师友录》里有一篇写冯雪峰。顾学颉先生说:“冯雪峰当权和下台的时候,对人的态度都前后一致,没有两样:在台上,没有颐指气使的那副高人一等的气派;到台下,也没有怨气冲天或自卑的可怜相。他还是依然故我,不亢不卑,谦和谨慎。有人说他颇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傲上而谦下。”
聂绀弩进入人文社,也是冯雪峰的延揽。冯雪峰说:“绀弩这个人桀骜不驯,人家嫌他吊儿郎当,谁也不要,我要!”冯雪峰安排聂绀弩担任副总编辑兼二编室(古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聂绀弩古典文学修养深厚,善书法,宗“二王”。
王培元先生的书里说,人文社的古典文学编辑出版,聂绀弩就成了核心人物,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由于有了聂绀弩,古典文学编辑室“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气氛”(舒芜语)。即“宽松自由”,这也是舒芜晚年说的话。舒芜晚年的一篇随笔里还写道:“古典部的气氛比较宽和,工作之余,谈谈笑笑,作打油诗互相唱和,工作丝毫没少做。”
1953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新校注本陆续编辑出版。
1958年起,“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等大型丛书文库也陆续编辑出版了。丛书里的一些作品,有的早几年已经付梓,但汇入“古典文学读本”这个丛书面世,则是始于1958年。
人文社有这样的主事者、学者型编辑和文化氛围,在做古典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工作时,也必然会相应地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社长、总编冯雪峰熟悉沈尹默先生,沈尹默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深湛的修养,学问好,书法好,所以人文社出版古典文学作品,如果要有书法题签,沈尹默先生应该就是合适的人选了。
新出版的四大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里的书的书名,果然大多由沈尹默先生题写。沈尹默先生书宗晋代“二王”,融会欧褚,出入百家,书风飘逸典雅,正正堂堂,书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封面,与之相得益彰。
近世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北师大教过的得意弟子,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1956年10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百花齐放”中论“一花独不放”》,这“独不放”的“一花”就是指书法。
P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