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二、水稻育秧技术
水稻育秧一般需要注意种子质量及种子处理、播种质量、最佳播种期、播种量(密度)、秧田肥水条件、土壤通透性、秧田管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方面。
种子质量好是指种子必须有较强的生活力,发芽势强,用这样的种子能够保证较好的种子基础。优质的种子再经过适当的处理,就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秧率。
播种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播种中的农事操作过程要符合水稻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的基本要求。这包括秧田的整理、肥料的施用、播种的均匀程度、病虫鼠害的防治、播种后的种子掩盖(湿润育秧需要泥浆塌谷,旱地育秧则需要均匀覆上0.5-1厘米厚的细壤土)等。广义的播种质量还涉及播种期的掌握和保温设施的正确运用。
我国位于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带,除低纬度的地区(如广东、海南等地)外,早春的温度对水稻育秧的影响是很大的。据研究,籼稻要气温稳定通过12℃,粳稻要气温稳定通过10℃才能进入安全播种期。由于我国的人口压力和产量要求,又不得不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去争取高产,这样有限的温度、光照资源就显得格外紧张。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可以采用保温设施。据调查,早春季节覆膜(普膜、地膜)可以提前一周左右播种,且天气状况与增温效应关系密切。晴天的效果明显优于阴雨天。另一个方法就是结合天气状况,抢晴播种。研究表明,早春期间的气温呈波浪形上升,其不同时间温度的峰与峰之间呈一定的规律。同时,播种后的稻种只要能够抢住2-3个晴日,就能够较好地萌发,即使再遇低温,也无多大影响。为了解决播种期问题,对于早春期间具有低温矛盾的地区,应在计算覆膜增温幅度的基础上,抓住早春冷空气入侵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例如,可以在冷空气入侵降温时号召农民用清水(或药剂)浸种,每天换一次水,在天气转晴后抢晴播种,对种子早期的萌发和生长往往比较有利。如果能结合气象资料则会更加有利。
播种量(播种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稻种的播人量。在播种均匀的条件下,其播种量与秧田生长时间有一定的负相关。即单位面积的稻田面积的播种量愈大,其适宜于秧苗生长的时间愈短。秧苗时期的长短与其气温、光照和养分条件紧密相关。水稻是喜温作物,高温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秧苗生长的速度较快,单位时间生长的秧苗营养体就较大,而其能够使秧苗正常生长的时间也较短。
单位面积播种量较小的秧苗正常生长时间长于播种量大的秧苗。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秧苗生长速度存有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温度、光照及水肥条件下,秧苗生长速度也不同。这要视具体情况确定播量和适宜秧龄期,不能一概而论。
高产水稻的秧苗要求叶色浓绿,单株带蘖数多,根系发达。在日常的栽培条件下可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例如,在1叶1心至2叶1心的秧苗期,施用150毫克/升15%的多效唑溶液可以抑制顶端优势,促进秧苗的根系和分蘖生长。多效唑后效期长,其用量和浓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以免造成药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