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五色的哲学笔记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60639
  • 作      者:
    蒋玮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站在哲学视角思辨中国传统五色观念的哲学笔记,全书以《周礼》《春秋繁露》《山海经》《世说新语》《闲情偶寄》五部经典为切入点,勾勒出五色在不同时代的基本面貌,还原了五色观念的千年演变历程。


展开
作者简介

蒋玮,女,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苏州博物馆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民俗研究、公共关系和社会教育研究及实践工作,现在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任职。组织多项博物馆特别展览教 育项目,参与策划、实施多项博物馆文博课程,并获得江苏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奖项。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编著书稿两部。多篇文章曾于杂志上发表。


展开
内容介绍

《五色的哲学笔记》以历史为线索,依次还原了《周礼》《春秋繁露》《山海经》《世说新语》《闲情偶寄》等五部作品中“五色”话语系统的内容与结构,描绘了“五色”何以由征兆转变为心相的过程。全书立足于文本细读,兼具文化研究的弘阔视野,对色彩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有着绵密分析和客观判断。


展开
精彩书评

   《五色的哲学笔记》是一本以中国古典文献阅读为基础的读物,但是又附录了很多色彩斑斓的图片,包括绘画和文物,这样看起来很深奥的东西就会同时带上感性生动的特点。

回归典籍,这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前提。读书以承道,解书以达理,写书以明志。年轻人能够读书如此,也是少见了。从读书开始治学,非常值得倡导。                               ——田兆元


展开
精彩书摘

悲剧的诞生

 

 

“五色”的含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五色”含义的“巨变”,笔者以为,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士子之于“五色”的,带有解构性质的重新解读,把“五色”从董仲舒天人相副的秩序世界里带了出来,重新还给自然。

阮籍《咏怀》(其八)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子母”。这里的“五色”究竟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子母”。所谓“子母”,何“五色”之有?此一“子母”并非“母子”,亦非“母女”,实则指的是古代的钱币。币轻值低者为子,币重值高者为母,“子母”钩带、连缀,成了“钱串子”。“膏火自煎”,油脂因为自身能够照明而被燃烧,人因为多财而致祸,如此一来,整首诗也才能够理解。这里的“五色”,固然也就暗示着一种金满箱银满箱,纸醉金迷,目眩神迷,奢华无度的生活。所以“五色”之于隐士而言,是“有害”的,是需要防范的对象,是必须规避的风险——布衣方可终身。无独有偶,在佛教的诗偈里,与五色相关的通常是爱欲。庞蕴《诗偈》(其六十四)中有句,“外尘一念爱,合成五色囊。囊中起三柱,柱上有千梁。梁变成地狱,地狱作天堂。”无非是七宝楼台空中楼阁,刹那生灭缘起性空之义。“外尘一念爱,合成五色囊”,五色囊是由外在尘世的一念之爱合成的,也必坍塌,也必寂灭,沧海桑田,地狱天堂。换句话说,“五色”与内心无关。

    然而,再往前说一步,阮籍的这首诗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解释,那便是“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这句话,《水经注》专门提过,“渭水又东径长安城北。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十二门,东出北头第一门。本名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民曰都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第二门本名清明门,一曰凯门,王莽更名宣德门,布恩亭。内有藉田仓,亦曰藉田门。第三门本名霸城门,王莽更名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曰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好瓜。昔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此门,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是以阮籍《咏怀诗》曰:‘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拒阡陌,子母相钩带。指谓此门也。’”原来,东陵瓜,青门外,用的是“邵平”的典故。根据《史记》的记载,“邵平故秦东陵侯,秦灭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种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谓之东陵瓜,又云青门瓜,青门东陵也。”明确指出,在青门外,邵平身为布衣,所种的东陵瓜实乃“五色瓜”。后世李峤专门写了一首诗,诗名即《瓜》:“欲识东陵味,青门五色瓜。”这里的“瓜”、“五色瓜”,显然不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高洁的士子风度。换句话说,阮籍的这首《咏怀》,正是要告诉人们,人生应当去“五色币”,而种“五色瓜”——“五色”在隐士的胸怀中,终究有了不同的“色彩”——它可以是奢靡的生活写照,亦可以是自然的天地境界。无怪乎孟浩然《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云:“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亦云:“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百喻经》中讲过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㤭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傍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愚人秃顶,有人用梨打破了他的头,旁人问他,为什么你不躲避,他说打他的人愚痴,以为他的头是石头。于是大家告诉他,明明是你笨,自己不知道躲避。《百喻经》用这个故事来训诫僧人,“但整威仪以招利养”,乃至为人所诟病的“自以为是”。人世间的事有时是无意义的,只是形式,就像雨天还在工作的洒水车,魏晋士子的内心里,比“先贤”们多出的部分,恰恰是敢于并勤于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世说新语》的“五色”世界,与此前的三部作品相比,显得寡淡,甚至可怜。“青”,出现了11次,“赤”,出现了3次,“白”,出现了47次,“黄”,出现了21次,“黑”,出现了4次。换一种方法来统计,“白”,出现了47次,“非白”,出现了39次。“黄”似乎是一个例外,在《世说新语》里,仅“黄门”这样一种官职就独立出现了8次,何况,还有作为姓氏的“黄”的存在。所以,“白”无疑占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苍白”?而“白”,就一定是生命脆弱无力萎靡的“苍白”吗?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周礼》中的五色兆

第一节 气色

第二节 制色

第二章 《春秋繁露》中的五色告

第一节 权谋

第二节 合法性

第三章 《山海经》中的五色绕

第一节 金玉章

第二节 丹药引

第三节 现实与神异

第四章 《世说新语》中的五色心

第一节 悲剧的诞生

第二节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

第五章 《闲情偶寄》中的五色境

第一节 民间立场

第二节 色即是境

第三节 “增一”五色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