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公民的形成问题与一种广义的教育政治学理论
  一、从伦理行为到政治行动:作为一门总体性学科的教育政治学
  二、公民的形成与公民教育:理论旨趣与问题意识
  三、作为知识考古的谱系学:方法论意识与呈现方式
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洞穴隐喻中的公民教育与古典政治
  第一节  上升与下降:洞穴隐喻的结构梳理
  第二节  洞穴外的自然哲人与洞穴内的政治哲人:古典公民教育的两种面向
  第三节  柏拉图的符咒:封闭社会的教育一政治纲领
  第四节  何种意义上的重返洞穴:公民教育目标的古今之变
第二章  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教育漫话》中的绅士教育与市民社会
  第一节  被低估的《教育漫话》:洛克教育思想的再发现
  第二节  辉格党人革命的低谷:洛克写作《教育漫话》的政治背景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教育指南:绅士教育的世俗功用色彩
  第四节  革命为教育立法:绅士教育的革命政治底色
第三章  布尔乔亚教育的去道德化:卢梭对洛克的理论攻击及替代方案
  第一节  绅士的本质是布尔乔亚:卢梭对《教育漫话》的理论批判
  第二节  布尔乔亚社会的伤风败俗:《爱弥儿》写作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布尔乔亚及其教育应对:《爱弥儿》写作的问题意识
  第四节  重建道德风尚的替代方案:卢梭的日内瓦情结
第四章  现代公民教育的自然性基础:以爱弥儿作为教育样板
  第一节  人的原初自然性:爱弥儿自然教育的神圣依据
  第二节  人的后天社会性:爱弥儿公民教育的本质规定
  第三节  从自然人到公民:公意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人造纽带
  第四节  人性平衡术:现代公民教育所应遵循的人性发展路线
第五章  从爱弥儿到罗伯斯庇尔:卢梭式公民教育的革命机制及其效应
  第一节  爱弥儿的立法者面孔:卢梭式公民教育的内在指针
  第二节  爱弥儿作为“上帝的孩子”:卢梭的柏拉图主义
  第三节  披着神义论外衣的罗伯斯庇尔:爱弥儿的道成肉身及其革命政治
  第四节  政治性与教育性的错位:卢梭式公民教育的潜在危险及其应对
结语  乌托邦的覆灭:走出启蒙形态的公民教育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