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莫言推荐望乡台
0.00     定价 ¥ 8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218336
  • 作      者:
    赵伟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莫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望乡台》是一部巨著。

张志忠(著名文学评论家):《望乡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语言精美,写乡村、写底层百姓,是民族心灵的清醒与抚慰。

肖春飞(新华社北京分社原副总编):《望乡台》抒写了中国的百年乡愁,是继《红楼梦》《曾国藩家书》之后又一部传承中国家风文化的精品力作。

杨海蒂(《人民文学》编审):这座“望乡台”正如川陕交界的巍峨大巴山,既有坚硬的石头,又芳草遍野鲜花盛开。《望乡台》是赵伟向故乡和母语的深深致敬。他看见故乡的高山长水、青瓦炊烟,他看见浓浓的乡愁、慈祥的父母、人间的恩爱……

李明新(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曹雪芹纪念馆原馆长):《红楼梦》写贵族生活,舞台是大观园,精雅细致,《望乡台》写乡村生活,宏阔粗犷,两部作品都触及到人类精神,一样深邃和放达。

石钟山(著名文学家、编剧):我希望大家都来读读《望乡台》,读读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从农业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巨变中我们这个民族所展现的道德情怀。

余义林(《文艺报》原副刊部主任):《望乡台》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其成功之处,是把新旧中国百年间的天地翻覆,缜密而鲜活地编织进赵家人的命运里。正是因为有了这百年历史的背景,赵氏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才有了深刻和灵魂,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冯雷、张晨、金丽琦、谭笑(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望乡台》课题研究组):《望乡台》是民族美德的当代箴言录,书不尽的民族记忆,道不完的百年乡愁。它承载着鲜活的民间百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是长时性的,指向遥远的过去,形成一个历史的时间轴,不仅融合历史与未来,还可以兼容时间和空间。

张漫子、祁晨露(新华社记者,电文):在“文字失语”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社会问题之时,《望乡台》从刻画乡村生活、百姓形象的文字中,透射出中国家风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传承。

 


展开
作者简介

赵伟,生于四川通江,现居北京西城。著有长篇小说《望乡台》《壁州兵事》,中短篇小说集《兵恋》《营盘舞》,长篇报告文学《深圳武警》。其中,《望乡台》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同名剧本获北京首届“十佳优秀剧本”奖;《深圳武警》获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工程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小说描绘了中国二十世纪一百年间,居住在大山深处老官庙望乡台下四合院赵氏家族祖孙三代的多舛命运。作者力图在生活的艰涩与对生存的敬畏中,刻画出一群善良顽强、坚韧博大、勤劳勇敢、荣辱与共的中国百姓形象。


展开
精彩书摘

时光正是春三月,桃红柳绿动人心。

日月如梭头上过,水暖风轻地动情。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

神农大帝造五谷,造来五谷养万民。

轩辕老祖治衣襟,治得衣襟美人身。

伏羲仓颉修纲常,修正纲常立人伦。

前朝古人难表尽,朝朝皇帝朝朝臣。

文官捉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

文武百官居高堂,须得五谷养其身。

王侯将相多伟业,应知草民辛与勤。

随手一翻风雨过,梦到深处故乡明。

闲说一部望乡台,呈与列位看官听。

 

这几句七言,非今人所写,乃古人现成之句,被一闲人拾得,拼零凑整,作成这首开章词,拿来贻笑大方。那词中提到的望乡台,盛行童谣,其中一首,颇为有趣!呈于案前,敬请批阅。

谣曰:蚂蚁蚂蚁你好忙,爬呀爬呀去何方?

   我要爬上望乡台,去看家里爹和娘!

这四句童谣,趣从何来?这趣隐藏其名!十人听到,十人都说其名定叫“蚂蚁谣”。可它偏偏却叫“玉皇问”!蚂蚁跟玉帝扯在一起,风马牛不相及,可它却在望乡台下,流传了千年!

《望乡台》文稿原为赵氏一族家史,执笔者学粗识浅,不懂家史写法,把家史当家事,不忆祖先功业,却将祖父之辈如何生存度日写得细致入微,自称“鄙视勾斗争夺,拒绝脂粉风花,远离王侯将相,不谈达官贵人,莫一字花哨,无半句玄虚”!书名《望乡台》亦与家史毫无粘连,颇遭同辈耻笑,说他“史事不分胸无点墨”。执笔者颇不服气!将自己倒吊三日,果真无墨无水!乡邻救下,奄奄一息,自此疯癫无度胡言乱语,说“人死后都变成蚂蚁,从坟中爬出,回乡看家……”还抹泪哀唱:“蚂蚁蚂蚁你好忙,爬呀爬呀去何方……”这是望乡台下那位名叫玉珍的祖母最喜欢在月下教儿孙传唱的童谣,这疯子成天无事,只唱此谣。谣名传说是赵氏祖上一位先人梦中所得,刻于望乡台大青石上,名为《玉皇问》。

此书从老官庙传至壁州市,城里人好事猎奇,纷纷搜寻来看,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闲说不断。政府闻之,担心有异,请人审读。审读者为一周姓老人,人称周部长,知其根底者说他新中国成立前由掌柜起家,又叫他周掌柜,百岁高龄,叱咤一生,退休后于壁州城中一处名为“望乡客栈”的小院里隐居。周老经历无数风雨,学贯中西,对文学研究深刻,东方的诗词歌赋、《红楼》《水浒》《三国》《西游》,西方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从卢浮宫到紫禁城,从达·芬奇到倪瓒,均有独特见解。周老婉言推辞,称年迈力衰,不能承担审读重任,却最终经不起来者软磨硬求,虔诚难拒,接下稿本。周老一生行事,不做则罢,做则力求最好,于是仔细品读,竟读得老泪纵横!复读数遍,提笔批道:此为我族最凝重之颂!

壁州城中有四位要员,以周老为师,见周老如此高评此书,深觉诧异,于繁忙中挑灯夜读,其中有位姓施的书记,也是一生革命,读后唏嘘感叹:“所记之时,所述之事,所著之人,呼之欲出,能触体温,能闻气息,恍如隔世兄妹回乡行走,历历在目,叫人嗟呀,肝肠寸断……”如今网络盛行,微信泛滥,事件传开,好事者更是添油加醋,成方说圆,神乎其神,沸沸扬扬,人人争相搜索传阅。

此后,壁州一地古风重建,诚信至上,孝廉和谐,仁义盛行,倡导勤奋俭约,鄙视骄奢淫逸,民心大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