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学概论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05327
  • 作      者:
    任保平,师博,钞小静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概论》主要讨论了区位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开发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趋势等问题。与现有同类教材不同的是:《区域经济学概论》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以中国案例来说明区域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将*新科研成果以专栏的形式纳入到教材中;在教材体系上体现出史—论—图一体化的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 论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学的研究也不能例外。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济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引起人们重视的,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步形成理论体系。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及本书的特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体系,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形成一个聚集与分散相结合的,既能*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优势,又能实现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应用经济科学。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就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但是那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学是与经济地理学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门分支经济学学科却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事。从其演变过程来看,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某一区域当前的结构是否合理,更为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研究并规划各个区域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不断更新、深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并且相应地不断调整与加强区际经济联系,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工日趋合理。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由于工业化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地区内经济联系的空间不断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产地范围越来越广,在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产业的空间布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与地理学家看到了主流经济学忽视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空间过程,于是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活动,形成了早期的以成本—收益分析为重点的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依据区域的运输成本和交通费来研究区域经济的*佳布局问题,这是*初萌芽阶段的区域经济学。早期古典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的*初形态,这一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的学说,古典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区域发展、国土开发与整治、城乡建设的研究与规划提供了应用方法。古典区位理论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自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区位论,即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勒施的市场区位理论。这些理论共同的特点是只寻求单项的区位决策,研究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纯理论推导,着眼点仅在于研究区位因素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主要通过运输费用来证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基本不涉及动态变化。古典区位理论虽然研究了经济的空间分布,但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与经济地理学交织在一起,因而这一时期是区域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二、区域经济学的雏形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是区域经济学的雏形阶段。区域科学创始人为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其代表作为《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他领导的区域科学领域中,集中了一批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人类学家及城市规划方面的学者,集中进行区域经济综合开发方法的研究,促进了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这一时期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的,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20多年时间里,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危机。西方许多国家的区域经济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地区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加上失业与萧条问题严重,局部区域经济状况恶化,地区之内的两极分化也开始加剧。这种情况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以缓解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这一时期由于在经济领域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节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问题,利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探讨区域差异的形成及其作用因素,并开始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反思,提出实行国家干预的主张。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已经初步形成这样的认识,“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人们认识到条件优越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遏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的不利因素越积越多,处境日益恶化,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的两极分化。这种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开始用以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这种理论认为区域核心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发生作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是支配一切的,极化效应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扩大了地区差别。因此,要改变这种区域经济的差异情况,缩小地区差别,**可实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干预。一些学者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家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提供了工具,也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虽然提出了从经济角度来整体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但经济学家都坚持区域两极分化完全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得到解决,这阻碍了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整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处于雏形阶段。
  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默达尔与赫希曼。默达尔于 1957 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明确提出了市场力的作用在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与那些发展缓慢的地区相比,它就可以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遏制困难地区的发展,使不发达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越多。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并对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同时赫希曼还创立了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根据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一个区域中,核心部分的发展固然会凭借扩散效应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的发展,扩大地区差别。尽管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会同时起作用,但是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的作用是主要的。要改变这种政策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在借鉴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新进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两极分化和严重的区域经济差异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协调发展,地区差别的扩大不仅严重影响那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制约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两极分化和区域经济差异严重的情况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其购买力将会逐渐降低。这就会反过来使发达地区的金融业受到影响,使商品外销市场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将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给发达地区造成很大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一些经济繁荣地区受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因地区差别而引起产业结构恶化的现象。在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的地区之间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干预。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开始对传统生产布局理论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进而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古典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思想源头。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微观的区域经济问题,着重考察整个企业的*佳选址,其目的在于通过厂址布局来降低运输费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把其研究对象从单个企业*优区位上调整到以区域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整体优化和长远利益上,研究的视角由微观的问题转向了宏观区域经济问题,从而完成了从传统的区位理论学说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型,建立起了有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区域经济学体系,但是区域经济学与区位理论是有差别的,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研究对象上看,古典区位理论重点研究微观问题,主要探讨企业降本谋利的*优区位,区域经济学则重点研究宏观区域经济问题,探讨的是国家区域内*优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分工;二是从研究层次上看,区位理论属于微观范围,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宏观范畴,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三是从手段上看,区位理论目标的实现依赖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经济学则是在市场体制下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干预来实现;四是从研究方法上看,区位理论主要运用静态、局部均衡的方法,区域经济学则应用了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方法;五是从结果上看,区位理论可使个别企业或局部效率达到*高,但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甚至造成区域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而区域经济学可使区域间差距缩小,区际关系得到调整,整体利益尽可能*大化,但也会制约一些企业或个别地区的发展。但是古典区位理论毕竟是区域经济学的思想源头,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先导性的重要贡献,是区域经济学的*初思想原型。
  第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促使了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形成。早期的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交织在一起,随着区域经济学的不断演化,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断地进行融合,特别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下,开始运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资本积累、劳动就业的增加、技术进步、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区域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投资率、失业率、工业化、城市化、要素流动、通货膨胀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区际差异,研究如何形成国内各地区的*佳产业结构和地区的合理分工格局,以及研究如何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控制大城市的过度聚集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学不断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了理论框架的形成。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论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与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了信息技术、系统理论、计量方法、统计工具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一些区域经济学家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系统理论等,建立区域经济计量模型,以及区域政策效应的评价和测度等系统。区域经济计量模型与区域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在区域经济理论的系统性、宏观性、动态性上进行了开拓,同时,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学也吸收了诸如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城市科学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终于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分支——区域经济学。
  四、区域经济学的新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从徘徊逐步走向复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迅速启动,进入新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学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新的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的研究、运用*新科技手段进行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例如,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区域增长极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区域交通、流通、信息等网络系统研究,特殊地区如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园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的研究,实现全国均衡发展下的区域宏观政策、战略、策略、机制及效应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差距的研究,区域发展的不平稳及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研究,区域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7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5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界定的新认识 18
第五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理论体系 19
第六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2
第七节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4
本章提要 27
阅读资料 27
思考题 28
第二章 区位理论 29
第一节 古典区位理论 29
第二节 近代区位理论 36
第三节 现代区位理论 41
第四节 工业区位理论的政策意义 42
本章提要 45
阅读资料 45
思考题 45
第三章 区域分工理论 46
第一节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46
第二节 区域分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9
第三节 区域分工理论的内容 56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的应用 58
本章提要 59
阅读资料 60
思考题 60
第四章 产业集群理论 61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变 61
第二节 产业集群理论的新进展 68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70
第四节 产业集群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72
本章提要 75
阅读资料 75
思考题 75
第五章 区域开发理论 76
第一节 梯度理论 76
第二节 经济区划理论 83
第三节 增长极理论 89
本章提要 92
阅读资料 93
思考题 93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94
第一节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一般理论 9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105
本章提要 111
阅读资料 111
思考题 111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112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112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115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120
本章提要 125
阅读资料 126
思考题 126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127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含义与类型 127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联合 130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际要素流动 133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际贸易 139
本章提要 141
阅读资料 141
思考题 141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4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 14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 153
本章提要 165
阅读资料 165
思考题 166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67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67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测度 169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174
第四节 绿色发展理念 179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180
本章提要 186
阅读资料 186
思考题 186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 188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及其调控对象 18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89
第三节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191
第四节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 194
第五节 区域宏观调控的手段 196
第六节 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体系 199
本章提要 202
阅读资料 202
思考题 203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4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及特征 204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 208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类型 213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程序 218
本章提要 221
阅读资料 222
思考题 222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22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概论 22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目标 225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类型和内容 228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作用 235
本章提要 238
阅读资料 239
思考题 239
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24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240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249
本章提要 252
阅读资料 252
思考题 252
后记 253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