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经济学与空间
二、区位和实体度量空间
三、区域经济增长和均质抽象空间
四、地区发展和多元联系空间
五、区域经济增长和多元程式化空间
六、走向理论的融合: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
七、趋同理论和趋异理论:现已被取代的差别
八、理论的独特要素: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区位理论:实体度量空间
第一章 聚集与区位
一、聚集经济与运输成本
二、地方化经济与运输成本
三、市场规模与运输成本
四、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
五、空间需求、市场均衡与厂商区位
六、区位选择中的相互依赖:霍特林模型
七、评价
八、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达性与区位
一、通达性与运输成本:土地价值与利用
二、农业活动区位:杜能模型
三、厂商的城市区位:阿朗索模型
四、城市中的家庭区位
五、一般均衡模型的新进展
六、评论
七、广义的可达性与引力模型
八、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等级与区位
一、城市等级与城市体系
二、地理学方法:克里斯泰勒模型
三、经济学方法:廖什模型
四、两个模型的评价
五、近期的一些研究进展
六、研究城市体系的新理论:城市网络
七、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区域增长理论:均质抽象空间
第四章 生产结构与发展
一、区域增长与发展的不同解释
二、不同的空间概念
三、发展阶段论
四、发展阶段与差距
五、产业结构与区域增长:偏移-份额分析法
六、中心外围方法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需求
一、需求与区域增长
二、区际联系:账户与宏观经济因素
三、出口地区:输出基础模型
四、输出基础模型的评价
五、投入产出分析
六、进口地区:哈罗德-多马模型
七、收支平衡和地方增长:瑟尔沃尔定律
八、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禀赋
一、要素禀赋和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
三、要素不流动、专业化和福利
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五、关税同盟理论
六、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地区发展理论:多元联系空间
第七章 地域竞争力与外生发展
一、多元化空间:地域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二、增长极理论
三、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增长
四、创新的空间扩散
五、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
六、新的通信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
七、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地域竞争力与内生发展:聚集经济
一、竞争力的内生来源:聚集经济
二、马歇尔产业区
三、城市结构和区域发展
四、聚集经济:规模、生产率与城市增长
五、本章小结
第九章 地域竞争力与内生发展:创新与接近性
一、竞争力的内生源泉:创新与接近性
二、知识溢出:地理接近性
三、集体学习与创新环境:关系接近性
四、“学习型区域”与区域创新系统:制度接近性
五、演化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多样性”概念:认知接近性
六、关于接近性概念的一般性评论
七、区域创新模式
八、现代创新政策:“精炼专业化战略”
九、地域资本的概念
十、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区域增长理论:多元程式化空间
第十章 地域竞争力与供需累积增长
一、收益递增、竞争力和累积增长
二、非线性条件下的均衡
三、企业外部收益递增:循环累积因果模型
四、企业内部收益递增:新经济地理学
五、模型的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地域竞争力和内生增长
一、内生增长和收益递增
二、增长的内生源泉:知识存量和学习
三、批判性评论
四、收益递增的新古典区际模型
五、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走向理论融合:宏观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
一、当今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宏观经济因素在区域增长中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地域基础:MASST模型
四、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