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悌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孔子把孝悌当作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养口体”,更重要的是“养志”,不仅要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关爱。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金文(孝)字上部像佝偻老人,文字学专家唐兰认为是“老”的本字。“老”下面是“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也象征年轻人能尊敬帮扶长辈。《说文》:“悌,善兄弟也。”释为敬爱兄长,弟兄相亲。“悌”字左心右弟,象征心中关怀着同辈人。
“孝悌”,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敦孝悌,是客家族谱中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普遍都将孝道放在首位。客家人认为,孝道文化,是脉脉千年的优秀人文传统,是家之基、德之本,是推己及人的美德,是施行仁义的前提。他们认为“家和万事兴”,关爱今天的父母,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1.上杭《李火德①家训》之“孝敬父母”
【正文】
父母,生身之本,成长所依,少而育,长而教,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天理难容。凡我族人,切不可失养失敬。
【出处】
《李氏族谱——火德公宗系》,李氏族谱火德公宗系编辑委员会编修,福建上杭,2009年12月。
【注释】
①李火德(1206—1292),被其后裔尊为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家训》共10条: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睦族团结、勤劳节俭、尊长敬贤、谨慎婚配、严禁非为、勤读诗书、维护公益。
【释义】
父母给我们以生命,是我们成长的依靠。父母抚育我们长大,让我们接受教育,他们的恩情大如天、重过地。如果子女不去孝敬父母,就连上天也不会答应。本族人决不能不去赡养和孝敬父母。
【家训故事】
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
这副名联刻在上杭李氏大宗祠大门两旁的石柱上。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永定湖坑举人李梦兰倡议,为纪念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而建,是中国客家地区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宗祠之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堪称“客家第一祠”。
李氏大宗祠大门楼牌坊上刻有皇封“恩荣”二字,大门两边石柱外刻有名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此联寓意李氏宗族历代人才辈出,名流众多,丞相将军、忠臣孝子,不胜枚举。有清代名臣李光地、明朝镇寇卫士李福瑛、清代武状元李威光、明末忠臣李鲁、孝子李德荣等等。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临摹南宋宰相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应忠孝仁义、正直清廉。 李氏后裔遍布全球。每一年,海内外各地李氏后裔一批又一批云集宗祠旅游、观光,寻根谒祖。
201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李氏大宗祠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月,李氏大宗祠入选第四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宁化李氏族规之“不孝之宜斥也”
【正文】
夫孝为百行之先。了翁云:“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朱子云:“凡人于父母不和顺者。满腔都是杀机。”可知人一不孝,大本已失,何论其他。嗣后①族中敢有不孝者,族众宜共攻殛②,罚银令自新。如不改,屏之出族。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