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河南温县太极拳/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0.00     定价 ¥ 3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4891724
  • 作      者:
    郑福瑧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郑福瑧,男,汉族,1976年出生,河南省温县人,本科文化程度,现任温县文联秘书长兼温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太极拳发源地”项目申报负责人,第七届温县政协委员、第二届焦作青联委员。现为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俱乐部会员、河南省书协会员、河南省摄协会员、焦作市山阳印社会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经过历代太极拳宗师的不懈努力,日臻完善。数百年来,太极拳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气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展开
精彩书评

太极拳的发展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练拳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历代名手辈出。因受战乱、灾荒、政治因素等影响,太极拳发展总趋势呈波浪形,但由于太极拳传人的不断努力,太极拳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没有间断发展。

1780年至1868年,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破陈家“独得之秘”,开陈氏太极拳向外传播的先河,陈氏太极拳套路开始外扬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1780~1858)、陈清平(1795~1868),均是当时陈氏顶 jian 拳师。陈长兴自幼师承其父陈秉旺习练陈氏太极拳、械,深悟其中奥秘,颇得理论精髓,功夫炉火纯青。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并将所创编拳、械始传于外姓河北省永年县杨露禅。太极拳的发展普及正是从杨露禅开始的,而此前,陈氏太极拳还只是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套路。当时精于太极者,多出其门,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清平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青年时已名扬乡里。由于家庭经商迁于本县赵堡村后,利用闲暇开办武馆,正式授徒,当地皆有所传。他结合个人体会,有所创新,形成与陈有本所创编小架不同的小架套路。所授徒弟多有所成,并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衍化出了新的套路和流派,当今最有名的就是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架、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陈氏太极拳腾挪架等。

在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打破戒规,向外传拳的影响下,陈敬柏、陈子明、陈金鳌、陈照丕、陈发科等,先后在湖南、甘肃、河北、北京、陕西、南京及本阜授拳,学有所成者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剑华、李经吾、肖庆林、许禹生等。陈氏太极拳以惊人的速度向外发展开来。

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结合教学实践,于陈氏老架低拳架(陈沟家传太极拳本有高、中、低三种架,此架为低架,陈立清言为陈有本与陈耕耘所创编,陈发科仅教子照奎)招式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太极拳套路,现被称为新架太极拳,在北京等地传播。20世纪70年代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国家体委为普及太极拳,先后整理创编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八式等。

20世纪90年代后,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还分别创编出了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综合太极拳等套路,对太极拳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陈家沟陈氏重要精力用于分田、营造家园上,拳乡陈家沟太极拳风气甚微,只有陈克忠、王雁等个别拳师在练拳。1958年,陈照丕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退休回到陈家沟。他对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有所认识,认为太极拳是民族文化精髓,开始在家中传授太极拳。当年,河南省举行武术比赛,新乡地区指定陈家沟组成代表队,代表地区参加太极拳比赛,运动员获两个第一名,陈照丕获太极拳第一名。1962年,国家举行太极拳比赛,陈照丕又带队参加,运动员又获两个第一名,陈照丕被国家武协命名为太极拳名家。1964年,陈照丕当选为全国武协委员。

与此同时,陈照奎辞去北京的工作,在十年中三次回陈家沟教拳,终于将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一大批人才培养成熟。

1981年,陈照奎病故,陈家沟村又请来陈发科的著名弟子冯志强到陈家沟继续传授太极拳技术。从此,陈家沟新一代太极拳人才开始走向社会,活跃在海内外各地。


展开
精彩书摘
  《河南温县太极拳/华夏文库民俗书系》:
  陈王廷自幼立志报效国家,青年时曾到开封参加武举考试。但由于社会黑暗,考官不公,考场上,陈王廷怒杀鼓吏,受到官府通缉;后来,反明顺清的好友李际遇反被清顺治皇帝杀害。这些坎坷的遭遇,使他的精神屡遭重创。加之明清交替时期,时局动乱,他身怀绝技,却报国无门;胸有大志而仕途断望,于是晚年,他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在家传108式长拳和自己青年时创编的太极养生功的基础上,陈王廷根据太极文化的阴阳转换之理和《黄庭经》等导引吐纳之术以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将戚继光等众家武术之长融而为一,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创编了太极拳。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陈王廷长短句中“闷来时造拳……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一语,正是他嫉恨世道、发奋造拳遗世的心态写照,复杂的心情成了他创编太极拳的思想基础。
  所以,陈王廷以其文武兼备的整体素质,在进步的宏观社会文化氛围和特殊的微观地域文化环境里,以易理和《黄庭经》所蕴涵的养生哲理为指导,以家传108式长拳为基础,在晚年复杂心态的驱使下,将一生所学所得倾心于造拳,对当时盛传的其他各类拳法进行概括和总结,顺应当时提倡规范武术套路、强身健体的形势,创立了能够涵盖诸多拳法精华的集攻防技击、修身养性、养生健身为一体的新拳种,先后创出了五套拳、五套捶、双人推手、双人粘枪及刀、枪等套路,形成了太极拳的早期拳架。随着太极拳的发展演变,流派纷呈,人们为了便于区别各流派,将原创太极拳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多年来,太极拳的源流问题一直是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说太极拳由唐代许宣平所创;有说是宋徽宗时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还有说是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也有将宋代的张三峰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混为一谈的。更有一些关于太极拳之书籍,将宋时张三峰丹士创内家拳之说演变成了元末明初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为此,从民国年间开始,众多著名中国武术史学家、武术研究者对陈家沟进行了慎重地考察和论证,最后都一致认定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
  中国武术理论家陈泮岭考察认定,陈家沟是太极拳策源地。陈泮岭(1891-1967),字峻峰,河南西平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曾先后任民国政府河南国术馆馆长、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他在“二分水利、一分党务、二分教育、五分国术”的生涯中,对于太极拳流派所形成的架构和源流,也进行长期的考证和研究,其于晚年编撰了《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一书。他在自序中写道:“余自幼从先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仪及刘彩臣两先生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两先生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习太极。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最后,他又肯定地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识公认者也。”(见陈泮岭《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
  ……
展开
目录

一、太极拳的源与流

1.太极拳的发展

2.太极拳的传承

3.太极拳的流派

 

二、太极拳与陈家沟

1.太极拳根在温县

2.陈家沟太极拳传说

3.陈卜家传长拳

4.陈王廷创太极拳

5.太极拳的功效

6.太极拳的特色

7.温县陈家沟景区

 

三、太极拳、械套路

1.徒手套路

2.器械套路

3.太极推手

4.竞赛套路

5.其他套路

6.太极拳技法

 

四、大道太极谱新篇

1.传统推广

2.现代推广

3.耀眼的太极拳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