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管控方案与社会引导对策研究(项目号15AZD054)“成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系统论述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概念、动因、主体、渠道以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综合运用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认知与行为机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静态和动态机制,提出了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政府管控和社会引导的双重方针,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群体传播理论体系。
网络媒体是群体传播形成的互联网物理空间。在互联网社会中,现实中的个体以 “符号”的形式存在,个体在虚拟空间中表达自我并与他人产生互动。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个体身份具有较大的隐秘性,这使得个体的话语表达和行为方式具有随意性。同时,互联网给了每个个体平等参与话题讨论的平台和机会,个体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又是分享者。因此,互联网激发了个体自由表达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个体在现实世界里想参与又无条件实现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下,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在互联网中不断聚集,形成了互联网群体。
“群体”既强调与 “个体”的对应性,又强调个体在集合中的心理特征。而互联网上的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群体。在互联网群体形成之前, 这类心理群体需要依附于地域或某一社会群体而存在。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心理群体提供了以虚拟形式分化出来并独立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条件。由此可见,互联网群体蕴含着重要的心理因素。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