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引 论 …………………………………………………………………… (1)
一 作为问题的生计选择与意义世界 …………………………… (3)
二 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 一个文献回顾 ………………… (5)
三 理论视角: 道义的理性与村民生计选择 …………………… (13)
四 研究方法: 民俗志与个体叙事 ……………………………… (22)
五 田野过程: 发现京村 ………………………………………… (28)
六 本书结构 ……………………………………………………… (35)
第一章 白描: 灰白相间的村落图景 ………………………………… (37)
第一节 边界、 空间与意义的生产 ………………………………… (38)
一 京村的村落边界 ……………………………………………… (39)
二 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 (42)
三 京村的房屋与居所 …………………………………………… (46)
四 商业街与小卖部 ……………………………………………… (49)
五 公路与公共交通 ……………………………………………… (51)
六 京村的人口 …………………………………………………… (53)
第二节 有土无地的村庄: 人地关系的变迁 ……………………… (55)
一 土地关系的几次变动 ………………………………………… (55)
二 “占地” 与 “租地” ………………………………………… (69)
三 拆迁与补偿 …………………………………………………… (75)
第二章 “失地” 与 “弃地”: 村落生计方式的变迁 ……………… (79)
第一节 为苦难背书: 传统生计的个体记忆 ……………………… (80)
一 苦难叙事: 关于饥荒的故事 ………………………………… (80)
二 集体的困境: 政治觉悟与举债度日 ………………………… (83)
第二节 瓦片经济和黑出租 ………………………………………… (84)
一 从种地到 “种房” …………………………………………… (85)
二 “趴黑活儿” 与开出租 ……………………………………… (91)
第三节 进城务工: 外来人的生计选择 …………………………… (95)
一 “弃地” 与进城务工的内在逻辑 …………………………… (97)
二 “自个儿伺候自个儿” 的个体户 …………………………… (100)
三 “大工地”: 建筑工人的日常生活 ………………………… (104)
第三章 个体户籍的 “阈限”: 跨不过去的社会身份 ……………… (112)
第一节 有 “北京户口” 的人: 本地人的身份 ………………… (113)
一 户籍身份与嵌入性社会资源 ……………………………… (114)
二 “农转非”: 户籍身份的转变 ……………………………… (117)
第二节 “根不在这儿的人”: 外来人的户籍身份藩篱 ………… (122)
一 “农民工”: 一个特定身份群体的生成 …………………… (123)
二 “亦农亦工”: 进入身份 “阈限” 的群体 ………………… (126)
三 遣散回乡: 进城务工农民的 “噩梦” …………………… (131)
第四章 跨地域家庭模式: 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 (136)
第一节 作为生计策略选择的跨地域家庭模式 ………………… (138)
一 生存伦理与内外合力 ……………………………………… (138)
二 作为救济机制的农村家庭 ………………………………… (141)
第二节 进城务工农民的流动性: 农事节律、 传统节日与生计安排 (144)
一 农事节律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季节性流动 ………………… (145)
二 传统节日、 职业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周期性流动 ………… (146)
第五章 “社交的人”: 村落人情关系的再生产 …………………… (149)
第六章 村治: 国家视角下的村落政治运作 ……………………… (186)
结论 当代民俗学与民众生活意义的探寻 ………………………… (233)
参考文献 ……………………………………………………………… (249)
索 引 ………………………………………………………………… (265)
后 记 ………………………………………………………………… (271)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