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Part 1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审计专业学位培养案例
The Cultivating Case of Auditing Professional Degree of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一、案例简介
1)案例特点:学校与实务界密切协同,全过程联合培养专硕(以下简称“专硕”)。
2)案例启动时间: 2012年。
3)案例合作方: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上海市松江区审计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
4)案例主要创新点:“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发展全面融合、创新思维培养融于教学全程。
二、具体案例撰写
(一)案例背景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办于 1928年,是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国内较早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院校之一。 2011年 10月,该学院成为全国*批审计专硕培养单位。
学校秉承“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特色,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组建高水平双导师团队,为保证审计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审计硕士培养所依托的会计学(审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立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上海市一流学科工商管理(会计)在 2014年被评为“五星潜力学科”,有效地保障了审计硕士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学院审计硕士*届毕业生实现了 100%的就业率和 100%的专业对口率。
(二)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1. 培养定位
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上海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审计实务人才。
2.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职业判断能力较强,审计业务技能熟练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
与全国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相比,学校的审计硕士培养目标结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要求,提出学生应具有国际视野。
(三)主要流程及运行
1. 制度建设
学校坚持将制度建设与工作规范贯穿于研究生工作全过程,制定了 60余项研究生工作制度与工作规范,涵盖了招生录取、学籍学位、培养管理、奖惩资助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开展导师培训、工作人员研讨、编印《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研究生招生制度汇编》《研究生手册》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相关人员及学生的制度意识与规范意识。在日常管理中,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以保障研究生工作的有序开展。
2. 招生工作
1)生源结构。录取的学生中,来自“ 985工程”“ 211工程”高校的占 12%左右,外校考生占 80%左右,应届生占 70%左右。
2)保证生源质量的主要举措。在招生环节,通过现场、网络、电话开展招生咨询以及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学校审计硕士*高可获得 4.8万元/年的奖励资助;积极探索推免生招生工作,力争提前锁定优秀生源。
在录取环节,学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录取工作体制;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录取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制定严密有效的复试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确保录取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 师资配备
(1)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截止到 2015年 10月,学校审计硕士教师团队有 129人,其中校内教师有 78人,校外实务界专家有 51人。
校内教师中,教授有 20人,副教授有 3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 73%;具有博士学位者 54人,占 69%;45岁以下者 50人,占 64%;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 50%以上;有实务工作经历、注册会计师( certified practising accountant,CPA)等审计及相关行业职业资格、实践基地践习经历的教师占 70%以上;主持或参与决策咨询等课题研究的教师达 100%。
校外实务界专家中,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20人,占 39%;政府审计机关高级审计师 12人,占 24%;上海证券交易所高级管理人员 5人,占 10%;其他来自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审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占 27%。
(2)双导师队伍建设情况制度建设。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制定了导师遴选及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
导师培训。每年不少于 2次的集中培训;为导师订阅《导师论导 —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书籍杂志,以使导师了解研究生教育政策,明确自身职责和学生培养要求。
考核激励。学校明确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制订培养计划、开展专业实践、指导学位论文、学术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考核,且每年会评选优秀导师。
4. 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
根据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学校审计硕士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与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相比,学校审计硕士培养方案在下述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是学分。实践环节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各增加 2学分,共计增加 4学分。
二是专业核心课。根据审计实务技术发展需求,将审计法律研究与案例、审计史两门课程调整为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但学分不变。
三是专业方向选修课。学校在保持与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培养方案专业方向选修课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拆分和调整,调整后的专业方向选修课为 10门。
(2)课程与案例建设
近年来,学校开设审计硕士专业课程 26门,累计开课 60门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在 10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引入实务领域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实务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与合并会计报表”实验教学软件,出版配套教材;与政府审计机关合作,提炼案例素材,完成 4个综合独立案例;专任教师通过践习,累计完成 14门课程的配套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双语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原版经典教材;聘任 2名外籍教师任教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海外访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CI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or,CIS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CIMA)等国际行业协会取得联系,为学生参加国际证书培训和考试提供条件。
(3)教学方法探索
学校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运用,强调“请进来、走出去”,让实务进课堂,让学生进现场,强化理论知识与实务的结合。实务专家为主或参与教学的专业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一半左右,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 70%。近年来,学校邀请审计署、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等部门、行业的审计专家为学生开展审计专题讲座 27次;组织学生到产学研基地参与审计项目、研讨实务问题、开展实践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实践,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5. 实践安排
(1)专业实践基地情况
学校有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局、上海市松江区审计局和沪港国际咨询集团 4个市级审计硕士实践基地,与审计署上海特派办、上海市审计局、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等单位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实践基地能够 100%满足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立信会计产学研基地是学校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共建的,被财政部会计司誉为“为我国会计后备人才的培养、会计理论创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称之为“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立信模式’ ”。学校在该基地投资建设了 80间安装电脑的教室和 20平方米的案例分析室 3间,为学生参加基地的专题研讨、学术交流、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创新研究等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审计硕士实践教学成效显著提升。
学校还在校内建设了 60间审计实验室,用来开设合并报表等实验课程。
(2)实践教学计划与执行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审计专业实践、课内实践和实验选修课程。 2012级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共 13.5学分,占总学分的 32.1%,其中,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为 8学分,要求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学校制定了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将专业实践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 12月至下一年 3月,为期 4个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