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
1.校内人力资源
(1)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本身就是音乐校本课程组织和实施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音乐教师是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从事着音乐课程资源的普查、甄别、筛选等课程资源开发行为,因而,音乐教师的本身素质决定了音乐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其二,音乐教师又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音乐校本课程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实施也都是由音乐教师来执行的,音乐教师成为音乐课程组织和实施的首要条件资源。其三,音乐教师还是素材性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音乐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有可能成为音乐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如果一名音乐教师拥有广博的音乐知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如演唱、演奏,那么他本身就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他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对象。所以说,音乐教师本身兼具了条件性音乐课程资源和素材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双重性质,因而在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起着主导与决定性的作用,音乐师资质量的高低以及音乐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态度是决定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首先从音乐教师这一资源开发做起,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音乐教师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其能力,使其所拥有的音乐知识、技能和经验得到有效开发,成为音乐校本课程内容来源,为学生音乐学习和发展需求服务。
(2)学生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观把学生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的个体,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只能从教师的传授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对象并不对课程构成实质性的影响。然而,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也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学生对课程的影响体现于从课程的设计到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在课程开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音乐校本课程本身是为了学生的音乐发展而存在的课程,要不要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上来说,首先应该取决于学生,必须做到在对全校学生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决定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否:学生作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学生代表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对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利用其开发小组成员和学生的双重身份,随时收集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改进音乐校本课程提供参考。第二,学生本身有可能成为重要的音乐校本课程信息,乃至内容来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和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说一个音乐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就一定会超过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某些方面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有时候恰恰可能成为音乐教师在某方面知识和信息的盲点。音乐教师应正视这一点,并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所拥有的独特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开发和利用。第三,学校中的音乐特长生的音乐技能应作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使其为音乐校本课程实施服务。当前,社会各种乐器学习与辅导班以及各种形式的考级热潮,推动了整个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使社会音乐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状况,相互之间要说联系也是一种间接的联系,尚未形成直接的、相互关联的音乐教育体制。但是,社会音乐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对其进行转化,使其对学校音乐教育发生作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普查的形式对学校中参加社会音乐学习、并具有一定器乐演奏技能的学生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使其作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挥作用。通过开发,一方面音乐特长生可以在音乐校本课程实施中成为音乐教师的助手,帮助和指导其他同学的音乐学习;另一方面也为音乐特长生的技能提供一个发挥的舞台,使其在应用中获得进一步提高。
(3)其他参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
学校所有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人员,如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层、学校行政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等,有时候也会作为音乐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而存在。这些人员往往是决定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甚至有时候是关键性因素。比如,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征得校长等领导层的同意,如果没有校长等人的支持,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很难开展。学校行政人员往往起到联络和支持的作用,职责在于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大多数情况下,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学校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如果一所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和氛围,各学科教师能相互支持、团结协作,那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反之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阻挠乃至破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