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散文(春华卷)》:
从宝带桥到宝带桥
范小青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段时间,常常沿着运河走,准确地说,那是非常有名的京杭古运河。
运河曾经离我很远。小时候我一直住在苏州城里,运河从我们的城外流过,可惜的是,我并不知道,一直长到十多岁,我还没见过运河,甚至没有听说过运河。
忽然有一天,运河一下子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了。
那一年,我们全家人从苏州城里下放到江浙交界的吴江农村,我们乘坐的航船,在运河的河道里走了整整一天。
真是没有想到,第一次看到运河,竟让我看了个够。
下晚的时候,我看到了我们的新家,一个紧靠着运河的小村子,从此,我和运河,有了紧密的联系。
我们乡下的家离茅盾的故乡乌镇不远。农闲时,我们沿着大运河一直走,路上需要一个多小时,却从来没觉得路途遥远,因为这一路上,有运河陪伴着。河上的船,河上的桥,河上和河边的一切,都是我新鲜而又有趣的生活经验。早晨出发,桑树叶上的露水还没有消,如果是有桑枣的季节,我们钻进桑地吃一个饱,弄得满身大红大紫,然后下运河去洗净,接着再走。
沿着运河,走。
就这样,我就在大运河边,走呀走呀,走着我的少年的时代。
我在农村的片中读初中。所谓的初中,其实就是一间教室,复设班,初一初二的学生坐在同一个班级里。教室外面,又是运河。我们的午饭是自己带的,到中午的时候,我们下河打水,用运河的水,在土灶上的大锅里蒸饭。运河就这样紧紧的拥抱着我,哺育着我。
后来,初中毕业考上了设在另一个镇上的高中,每学期几次来来回回,都坐运河航船,运河的水又将我送向知识的远方。
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又独自到另一个地方插队。说来也巧,这又是一处运河沿岸。每天我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收工回来,就在大运河里泡一泡,洗去一天的疲劳,我的游泳就是在运河里学会的。我们喝的水,是从运河里挑起来,我们洗菜淘米都在运河里。每天每天,站在运河边,看着永远流不断的运河水,当时想些什么,早已经忘了。也许我曾经像运河一般的激动奔放,或者,我又像运河一样的平静淡泊。
我在农村拼命干活,把腰搞坏了,我父母亲托人替我在苏州联系了一位推拿医生,在老阊门一带。于是,每隔一天,我就从吴江乡下坐乡村班车赶到苏州城里去治疗。我的乡村班车,我的那一段乡村公路,也是沿河而筑,也就是说,这一路上,我一直是与大运河同行的,这个同行的距离,十分十分的亲切,十分十分的亲密,甚至坐在车上,都能够听到运河的水浪声。
记得那时候医生对我说,唉,你年纪轻轻,腰就这样,以后怎么办。我坐在乡村班车上,透过车窗看着大运河的流水,时而急湍,时而舒缓,我看到一掠而过的运河桥——宝带桥。我数着运河上的船只,我一点也没有为自己的前途着急,运河博大的胸怀,运河从容不迫的气度,抚平了我内心的焦躁。
运河上的那座特殊的桥,宝带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走进了我的内心。
只不过,那时候的我,并不了解宝带桥的前世今生,只是在每次经过的时候,认真地快速地数着桥洞。可笑的是,几乎每一次数出来的桥洞数都不一样,有时候是五十二,有时候是五十四,也有的时候是五十三。
以至于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确定宝带桥到底有多少个桥洞。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运河桥,都是横跨运河的,唯独宝带桥例外,它是与运河平行的。
到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宝带桥之所以例外,是因为这个河段地貌的特殊。在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在运河和澹台湖交界处,有一条玳玳河,恰好横卧在运河之中,隔断了纤夫们沿着运河前行的路,漕运受到影响。
于是,就有了与运河平行的宝带桥,让纤夫继续前行。
本是一条平常的纤夫通道,却建造得如此精巧绚丽,如此惊艳。苏州人的工匠精神,苏州人的追求完美的习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一如苏州无数无数的遗产,一如苏州的永远割不断的文脉。
宝带桥风姿蜿蜒,真如一条飘逸的宝带,凌空悬架在运河之畔,给运河添彩增色。
更有传说,是唐朝元和年间苏州刺使王仲舒为筹建此桥,变卖束身宝带而得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