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农耕社会,人们在大地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像那首上古歌谣《击壤歌》所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使上头有帝王,跟我又有什么关系昵?
在远古的农耕时代,老百姓靠天吃饭。他可以不用看帝王的脸色,但一定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一年下来,老天爷的脸色如何变化?摸准了这些变化,才好安排耕田、种地这样的农事、农时。我们的先人通过反复观察,总结出这些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首节气歌里,就藏着二十四节气。那么,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它有着怎样的含义?它和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最初,人类以捕猎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人们还不会耕种,也没有家畜,狗是人们的狩猎伙伴。打猎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可能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猛兽的口中食。后来,人类学会了用石头做工具,有了这种工具,打猎时要方便多了。
男人们外出打猎,女人们采集果子、野菜等可以吃的植物或植物果实。
一天,有一个人发现,丢在地里的种子竟然可以长出植物。这样获得的食物,比打猎更安全,也更有保障。于是,人类开始在田地里耕种。
我国的黄河流域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耕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大地上勤奋地劳作,宁静地生活。他们在一年又一年的劳作中,逐渐找到了这个地方一年中气候变化、时令、物候与耕种之间的关系。他们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把它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当时没有现代技术,一切靠天吃饭,农田的耕作播种需要了解天象,预测天气状况。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可以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认识外界的自然变化。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掌握这一奥秘的呢?在那个蛮荒的时代,他们借助了怎样的工具?如何观测?经历了哪些困难?
最初的时候,人们靠观察自然物候来判断气候的变化。物候比节气更细致地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化。物候是生物、气象、物象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出现的季节现象。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采集野果的过程中,就已经注意到周围的物象都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现象。我们的先民把草木荣枯、候乌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不同气候的物候会呈现出不同的反应,因此物候从某种程度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我国古老的历书《夏小正》中,就有关于物候的记载。
不过,人们发现通过物候来判断气候并不准确,也不太稳定。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物体的影子长短可能和太阳的位置以及气候有所关联。人们发现房屋、树木会在太阳的照射下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夏天短,冬天长。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