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如何选士人、领山农,建立一个新组织?
吏治混沌,如何重管理、善使用,树立一种新导向?
西风东渐,如何引进来、走出去,开创一方新格局?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历史会给我们有益的启发。晚清乱局,湘军崛起,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鼎盛时期更有“西至四川东到海,地方大员尽出湘系”的说法,这其中自有一套它独特的生存哲学和管理逻辑,尤其以湘军领袖曾国藩为代表。对此,本书抽丝剥茧,织成体系,给读者一个较为系统的呈现。这也是作者创作此书的初衷。
第一章 创新组织形式
文正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且幸其改图之速,所以能成殄寇之奇功,扩勇营之规制也。——薛福成
一、问题导向:清军是一只“纸老虎”
(一)
历史充满了巧合。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二十四,曾国藩奉命离开京城,一直向南,赴江西担任乡试正考官。他以为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出差,像之前去四川一样,判判卷子,点点举人,见见官员、门生,轻松加愉快。但他没想到,此次一别,便是十七年。这十七年,彻底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这要从两个变故说起——
一个小变故,是曾母去世。
当曾国藩行至安徽小池驿时,突然接到母亲江氏去世的消息,他立刻改服奔丧,请旨回家丁忧,就是守孝。清代承袭前制,以忠孝治国,官员父母去世,必须离职回家,持丧三年,除非皇帝下诏让你“夺情”“起复”。丁忧制度由来已久,表面上看,为的是使人子得尽孝思;但在背后,统治者却有另一番考量:防止文臣武将势力做大。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上谕:武官久任非善事,在昔唐朝藩镇骄蹇跋扈,皆由久典兵之权故耳。丁忧之例既定,自不致久任矣。
一个大变故,是太平军兴。
咸丰新帝登基不久,洪秀全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聚众达两万多人,并攻占永安州,分封诸王,建立初期的官制、军制。清廷调兵遣将,围追堵截,不仅没把太平军消灭在萌芽状态,后者反而更加壮大,人数猛增至二十万人。次年四月,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两湖地面,连克道州、郴州、岳州、武昌,军队裹挟着军属已经达到五十多万人,号称“雄兵百万”。然后,顺长江而下,直取安庆、江宁。咸丰三年春,将江宁改称天京,正式定都。短短三年的时间,太平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片国土,成为盘踞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军政集团,彻底扯下了清廷的“遮羞布”,也戳破了清军这只“纸老虎”。
(二)
清朝的正规军队分两部分,八旗兵和绿营兵,称为“经制兵”。其中,八旗兵是清廷创业的本钱,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军八旗,实际上有二十四旗。绿营兵,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主体是明军。因为用的是绿旗,所以叫绿营。
八旗兵曾经也是一支虎狼之师。顺治元年(1644年),踏平山海关,入主中原,相继征服了地方上的农民反抗势力和偏安一隅的南明政权,“又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西藏、廓尔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师十数,皆用旗营,以亲王贝勒或满大臣督军”。虽此话有些绝对,但较早时期的八旗确实是一支善战敢战的军队。如雍正九年(1731年),在和通泊战役中清军惨败,但是四千老满洲八旗兵仍能死战不退,直到弹尽粮绝、人困马乏,才被数倍于己的准噶尔骑兵冲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黑水营战役中,清军八旗健锐营八百勇士突破上万敌军的重围,浮水撤回大营。
然而,八旗兵有一个先天的弱点——兵员太少。
八旗兵力历来被视为机密,精确数字难以掌握。咸丰元年,曾国藩在《议汰兵疏》中提到八旗兵员约为二十五万人。魏源在《圣武记》里则说约为二十万人,现在一般采用这个数字。
二三十万人的兵力,一半稍强,用于戍卫京师,一半稍弱,驻扎在各省及边疆重点城市,由将军、都统等管理,不受地方督抚节制,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看作是垂直管理的中央军。他们平时驻屯于满城,作为征服者的象征性存在,主要功能是监视绿营和当地群众,防止造反。以湖广总督辖区(主要管辖湖南、湖北)举例,八旗只在武昌设荆州将军,驻扎五千七百兵力。
平定三番叛乱时,八旗军疲态尽显。至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主要靠的是绿营,以及少部分的乡勇。至道光、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军主要靠的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势力,八旗和绿营都已经指望不上。
相对于兵员太少这一先天弱点,后天的弱点则更为致命——腐化堕落。
清军入关后尚未占领全中国,八旗兵堕落的苗头已经显现。顺治十六年,清军与郑成功争夺南京,八旗兵不敢一战,以绿营击溃郑军于仪凤门、钟阜门外。事实上,统治者视八旗兵为命根子,对绿营冲锋、八旗后进的现象,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政府对旗人实行“包养”政策,规定旗人只能参军、做官,不得从工、从农、从商。旗人生来就由财政供养,成年后还“包分配”。另外,中原文化生活肯定比满洲关外要丰富得多,所以旗人乱花迷眼,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风气愈演愈烈。男丁打茶围、喝花酒、听戏、赌博、斗鸡、斗蛐蛐、放风筝、泡茶馆,花样百出,玩物丧志。
游戏之风弥漫,最直接的后果是武功废弛。
乾隆十二年,为镇压云南土司叛乱,专门从八旗军中遴选一千名精锐中的精锐,苦练架梯蹬楼技艺。战事结束后,转设健锐营,驻扎香山脚下,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但到了嘉庆时期,健锐营已经“不习劳苦,不受约束,征剿多不得力。距达州七十里之地,行二日方至”。就连最擅长的蹬楼训练,也变成了从容蹬楼,不比今天的攀岩游戏激烈。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嘉庆帝说起当年陪同父皇观看士兵操演时的经历,士兵射箭虚发、骑马堕地,怎一个“垮”字了得:
朕于甲辰年随驾南巡至杭,营武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此数年来果能精练乎?
旗人不思技艺,官方不得不降低武举考试的标准,骑射不行,就改步射,箭靶太远,就把目标拉近。即使如此,仍然有许多八旗子弟因臂力不够,乱射一通,几近伤人,或者干脆报称“近视”而弃考。光绪朝时,怡亲王溥静觉得每日佩戴重刀实在累赘,所以经他发明改造,刀鞘里没有刀只有刀把儿,挂在身上大感轻便。由此可见,八旗尚武精神已荡然无存。
军纪之散漫,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京城有的守卫禁军,“每夏日当值宿者,长衫羽扇,喧哗嬉笑”,圆明园各门前侍卫“乃竟日裸体酣卧宫门之外”,遇有大臣训斥,侍卫却满不在乎。
嘉庆八年闰二月,皇帝在顺贞门外遇刺,百余人的侍卫部队,只有定亲王绵恩等几人上前护驾,其余均不知所措,呆若木鸡!道光朝大臣黄爵滋在奏章中描述了八旗兵旷工闲游的场景:
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起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
平时吊儿郎当,战时必然畏战退缩。平定三藩叛乱时,大将军勒尔锦奉命讨伐,驻兵荆州,划江为界,逡巡不前。其贝勒尚善、察尼等奉命进攻岳州,动辄以战船不备、风向不对来推诿,闻听退军,则三军欢声如雷。堵截太平军时,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消极避战,太平军围长沙,他躲在湘潭,太平军攻武昌,他逗留湖南。
组织建设篇
—— 湘军的诞生、发展与落幕
第一章 创新组织形式
一、问题导向:清军是一只“纸老虎” │ 003
二、与时俱进:湘军是一帮“临时工” │ 011
三、影响深远:给大清实施“安乐死” │ 020
第二章 处理外部关系
一、对清廷:摆正位置 │ 031
二、对地方:和平共处 │ 042
三、对列强:为我所用 │ 047
第三章 凝聚领导班子
一、精诚合作 │ 055
二、求同存异 │ 059
三、维护权威 │ 066
第四章 抓实队伍管理
一、训与练双管齐下 │ 077
二、粮与饷不可或缺 │ 085
三、得与失尽在人心 │ 093
第五章 优化战略战术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105
二、扬长避短,比较优势 │ 109
三、以静制动,反客为主 │ 114
军政干部篇
——干部选、育、管、用的实践逻辑
第六章 广收:以天下为笼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129
二、广泛搜求,不得不休 │ 137
三、认真甄选,全面考察 │ 142
第七章 勤教:感化于无形
一、以身作则 │ 157
二、因材施教 │ 168
三、春风化雨 │ 176
第八章 严绳:树吏治新风
一、管好工作人员 │ 191
二、去除害群之马 │ 196
三、与下属打成一片 │ 203
四、给州县树立规范 │ 206
五、异地任职展身手 │ 213
第九章 慎用:立干事导向
一、坚持人岗相适 │ 225
二、以实绩论英雄 │ 231
三、满足干部成长需要 │ 235
四、建立负面问题清单 │ 241
专业人才篇
——对文学、洋务、外交人才的培养与影响
第十章 引领文学人才振兴
一、思想:领时代风骚 │ 253
二、写作:擎文坛大旗 │ 258
三、传承:创桐城中兴 │ 262
第十一章 开启洋务人才新局
一、兴洋务:把理论变实践 │ 271
二、引进来:助推西学东渐 │ 279
三、送出去:开启留学风潮 │ 285
第十二章 确立外交人才宗旨
一、影响近代外交走向 │ 295
二、培养一批外交人才 │ 305
参考文献 │ 316
后 记 │ 321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