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父亲的1960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3964962
  • 作      者:
    陈峻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为背景,生动描写陈源村遭遇大旱,党支部书记陈樟树带领支部一班人,牢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动员全村群众抗旱救灾的奋斗历程。小说选取了1960年这一节点,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节气为串联,展示了一幅奋斗不息的画卷,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同时也展示了浙西南农村的风俗风情,有希望,有亮色,读来让人感佩。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峻,原名陈才,中国作协会员,原为浙江省文联、作协委员,衢州市文联、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陈峻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选《算了,是什么意思》《墙界》,长篇纪实文学《浙西剿匪记》,报告文学《净魂锻造新的生命》,文化类散文集《乡土中国.衢州》《清风一脉系乡愁》,衢州民俗文化研究著作《朴野清风衢州民俗风情》《祈春大典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还有多部与他人的合集出版。
其中,小说《花盆里的菠菜》入选《新华文摘》,《乏味的故事》入选《小说月报》,《洪峰到达之前》荣获《小说林》优秀小说奖,并入选《浙江新时期十年优秀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算了,是什么意思》获《东海》全国征文佳作奖,《面试》获全国廉政小小说征文二等奖等奖项。电视剧《柯山棋魂》(担任编剧)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家与父亲

老家是我心里永远的风景,走到哪都记得。青砖老屋,泥墙土瓦,高高矮矮,斑驳的墙脚下是鹅卵石砌的村道,光溜溜的,曲里拐弯,村口、溪边一棵棵香樟树浓绿如云,树权上常有白鹭扇着翅膀欢叫着在筑巢或者喂食。当晨曦在屋脊上映出一片鱼肚白的亮色,家家就有炊烟袅袅升起,门洞里走出一个个挑着担或牵着牛的身影,吆喝声声,脚步匆匆,把整个村子都叫醒了。春来,橘花香满田畴,田里秧苗青青,野花满地,马头墙的倒影在水塘中随风荡漾;秋里,山丘上火红的乌桕树落叶缤纷,如诗如画般美丽。
而父亲,就是那道迷人风景里一棵顽强而蓬勃的香樟树。
老家所在的村子叫陈源村,差不多在浙、闽、皖、赣四省交界处,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大村子,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老家是“三百户,千张口,大路都向陈源走”。光是那自豪的口气就能把你撞个人仰马翻。到全国解放时,村里已有三百八十多户人烟,一千五百多人口。
说起村里陈姓这一脉,还是很有来历的,有各种版本的故事。村里人说到陈氏祖上,就会眉飞色舞:“嗬,我们祖上,那叫海威!当年我们陈老太公要是到城里去,知府大人亲自到城门口来迎接喂。”
我们陈氏祖上原籍在河南境内,后因战乱南迁,先到了江西一带,祖上一族住了一阵,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折返往东,一路颠沛,寻寻觅觅,最后才在这里扎了根。直到现在,老人故世,坟碑上还是刻着“中原郡某某公”的字样。陈氏祖上向来以报国传家,现今陈氏堂名仍为“报本堂”,说是早年中原一带混战不休,先祖舍生忘死,为国尽忠,这堂名为皇上所赐,但这事家谱上并无记载,只是一代代口耳相传。
说起祖上后来到陈源村定居一事,村里有个传说。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江西一带灾荒频仍,烽烟四起。有一天,陈氏先祖陈怀公带着族人出走,辗转多日,才到了今天的这座县城,出了县城往南一直走,看见一个村子,问一位路人:“此处为何地?”路人回答说:“百家山。”怀公沉吟了一会儿,挥挥手说:“唉,走吧,百家山,小里小气,成不了气候。”于是一行人折往西边,继续向前,一直走到现在陈源村的地界,看见一口大水塘,再次问一位村人:“这水塘叫何名?”村人回答:“叫万福塘。”怀公一听:“嗬!万福塘,好啊!”他顿时两眼放光,整个人都为之一振。只见万福塘碧波泛涟漪,再环顾四周,见南面山峦起伏,群山叠翠,北面有条溪流浩荡东去,特别是沿溪岸边,一棵棵大樟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满眼是叫人心动的蓬勃景象。而再问村里人口,说只有姓申的十几户人家住着,怀公心中大喜,赞叹道:“此乃福地,真是天佑我陈姓也!居于斯,陈氏一脉可旺矣!”这段历史,陈氏家谱上有记载,算起来,陈源村起码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陈源村自古就归水埠镇管辖,清代属水埠乡第十三都第八庄,1948年属民国水埠乡第二保,解放初属水埠乡,1960年属水埠人民公社。这些沿革在县地方志或地名志上均有记载。那些已经泛黄的记载陈源村岁月的文字里,不光有年代更迭,还有陈氏祖上那些光宗耀祖的事。
一直以来,村里陈姓为大族,六百年前姓申的人家只有十几户,直到全国解放,也只有几十户,不知为啥,连他们自己都说:同个天同个地,同吃谷米同放屁,却不知为啥总是兴旺不起来。因此,除了嫁到村里的外姓妇女,全村十有八九为陈姓,村里老辈们留下一句顺口溜:“我姓陈,耳东陈,不改姓不改名,大路小路都敢走,打死不改陈姓人。”听得出,陈氏从来就倔强有骨气。
村子大,村里人住的房舍就有点杂,有青砖黛瓦马头墙那种徽式的房舍,也有那种简洁平易的三开间平顶房,说不清是浙式的还是赣式的,但只要能遮风挡雨,管它啥式不式的,乡下人讲的是实惠。走在村里,偶尔还可见一两座稻草搭的草棚,整个村子像一处乡村民居博览园。解放前,我们家住的就是那种简易的平顶房,是爷爷留下的,三开间,中间横了一道木板,与叔叔家各占一半,一间做了睡房,半间算是堂前,另外在屋檐下搭了一间小小的灶屋,养猪狗鸡鸭、烧饭兼堆放农具家什。
就为我家这房子,在我十来岁上小学二年级戴上红领巾那会儿,娘有时兴起,还会开始数落爹:“我是让媒人骗了,啥有屋有房,这陈樟根身子骨壮,人也好,嫁过去就不怕没好日子过。我嫁过来一看,啥屋啊房啊,臭烘烘的就像个猪狗窝。”这时爹就会呛回去:“那是解放前,我人咋样,你咋一点不说呢?今天不是让你过上好日子了吗?我就是没骗你!”娘不服:“你不是说这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吗?啊?”爹一听,话音就低了:“反正没骗你,让你过上了。”两人就这样你一勺我一筷子,让我和妹妹笑得弯了腰。
P1-5
展开
目录
老家与父亲
大寒
雨水
清明
小满
夏至
秋分
寒露
小雪
冬至
尾声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