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炼初心:抗日根据地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邓小平作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是1937年9月16日与朱德、任弼时、左权等同船从陕西东渡黄河入晋的。9月21日乘火车经同蒲线北上到达太原,下车伊始,邓小平即被周恩来安派,作为八路军代表参与战动总会工作。
邓小平身兼战动总会晋东北特派员,9月23日随朱德等率八路军总部抵达五台县。为了迅速组建起各级动委会,尽快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八路军政治部在五台南茹村召开会议。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第一步是要建立区、村两级的动委会,做好实际组织和武装群众的工作;第二步是成立县级动委会,既要吸收各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参加,又要吸收能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积极分子参加并成为骨干,为逐步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准备条件。
层层组建动委会,需要大批的干部,邓小平参与指导在太原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他与程子华、南汉宸、彭雪枫等专门为训练班作专题报告,培训的学员除了山西本地人外,还有从东北三省及平津敌占区流亡来晋的学生。学员结业后都被分配到各地去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晋东北各县均建立起县、区两级动委会,各县动委会普遍建立了有一二百人的游击队和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高潮。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的杨尚昆后来回忆说,这使阎锡山和他那帮先生们都大吃一惊:“八路军做事太快了!”
“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不宜集中于五台山脉一区,集中一区是难以立足的。”根据毛泽东这一电示,邓小平率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民运部的一些干部及八路军随营学校的三个连队,总人数五六百人,经过太原于1937年10月底进入汾阳、孝义一带。
在入晋一百多天的时间里,邓小平走过了晋西南、晋中、晋东北,对山西战地形势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估价,数次致电毛泽东等,认为统一战线方面“我们还不是独立自主的工作环境”,“工作磨擦又多起来”,“我们工作仍大胆做,唯在方式上尽可能避免不必要之磨擦”,并写了《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等分析总结文章。作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总揽全局的思考,又深入战地第一线细致工作,所到之处即把党政军干部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毛泽东的判断和决策上来。
1938年1月5日,邓小平赶往辽县西河头村,接替张浩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上任后的第三天,即与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致电毛泽东称,国民党鹿钟麟派人到枣强县贴出要把八路军、战动总会赶出城的标语,而且派来了新县长,进城要收权;2月22日,他与徐向前致电朱德等称,最近召集县长及各部代表会议,讨论粮食问题,武乡县县长、襄垣县县长等常以阎锡山命令不准筹借军粮为借口,对粮食问题总是推诿,不愿执行屯集工作,对八路军处处设卡;3月23日,他致电朱德等称,国民党张荫梧来到太行山组织游击总司令部,扶助豪绅打击进步县长,并在各县加委县长等。
邓小平实事求是、洞悉全局地发现问题,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解决问题,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从1938年6月23日开始,他与刘伯承电令各地党政军领导:“我们原则决定绝对把握各专员,不让一个给鹿钟麟和张荫梧。因此津浦东区、冀南区等区专员应即刻委任,请即考虑后决定。你们对各县亦须坚决迅速撤换不好的县长。”8月12日,即与徐向前、宋任穷致电毛泽东等称:冀南县长已委就,包括平汉线、津浦路东党员县长26个,另有几个非党员可把握。四天后,即8月16日,与徐向前向毛泽东汇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已于8月14日在南宫县成立。
毛泽东回电,对冀南新政府提出具体要求,必须实行几件善政:(一)救济各地广大饥饿的群众,粮款向富人筹集及提出一部地方公款。(二)组织秋收运动。(三)规定二五减租办法。(四)发布在敌人进攻时人民自卫与避难办法及空舍清野办法。(五)发布人民防匪自卫办法。(六)组织廉洁政府,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生活费及公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