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一记桃源千古传
中国的文人名士,素来都是喜欢山水田园的。春秋时候的庄子,在小小的漆园中,在静静的濮水畔,已经为他的后辈们树立了精神丰碑。陶渊明又用他细致入微的笔触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如诗如幻、幸福安乐的理想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梦境。陶渊明和他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曾以主帅身份平定苏峻之乱。晋成帝司马衍称其“经德蕴哲,谋猷弘远。作簿于外,八州肃清;勤王于内,皇家以宁”,大大肯定了陶侃救皇室于危难的功绩。陶渊明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到了陶渊明时,家道中落,陶渊明的生活变得潦倒贫困,《晋书·陶潜传》中称其: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责。
可见少年陶渊明就心怀高远,博学善文,但也有一些洒脱不羁。少年时,他仍然想着英雄报国,建功立业,少年雄心在这首诗里可见一端: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恩远翥。
意思是说,想起我少年的时候,即使遇不到快乐的事情,我的内心也会欣然、放松。我曾有凌厉的志向,梦想自己能像大鹏一样,飞越四海,展翅远翔。
后来,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来巡查,大家都知道这个督邮非常凶狠贪婪,远近闻名,经常以巡视为名索要贿赂,谁不给就陷害谁。他一到彭泽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陶渊明迫不得已,只好立刻出发,本就满心愤懑,不料县吏却还对他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督邮可能要乘机大做文章……”陶渊明忍无可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于是他不久就解印而去,向着他心爱的田园出发了。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描述此刻的心情: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一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恬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宾迷途其末远,觉今是而日乍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我家的田园就要荒芜了,我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我的心神被形体所役使,为了养家糊口,违背本意出来做了这么久的官。以前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所幸我迷途未远,未来的日子还可以挽回……在归家的思绪面前,小舟轻陕无比,习习秋风,也让人沉醉。
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位可爱又伟大的大诗人,在归园田居后过的怎样的生活呢?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院子里的小径快要荒芜,松菊还在。带着幼儿们进到屋里,满上一樽酒。端起酒自斟自饮,看着院里的树木就会觉得愉快;倚着南窗,心中的傲气得到满足……
他继续写道: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这种与云、鸟、树、泉的近距离接触,融入到大自然的生活,着宴让人心驰神往。
当然,或许因为土地贫瘠,或许因为贪恋自然的美景而忽视了庄稼,他时常遭受贫困饥寒,但他似乎并不以为意:
贫罟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虽然长期挨饿,但是吃一顿饱食,就能让我欣然”,陶渊明的豁达可窥一斑。这种安贫乐道的性格,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也有流露:
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j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喜爱安静,不爱说话,不羡慕荣华。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每当有所领会,就欣然忘了吃饭。喜欢饮酒,却因为家里贫穷常常买不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经常摆好酒菜请他去吃。世人都知道他的“五柳先生”其实就是他自己。
环堵萧然,不蔽风目j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居室里空荡简陋,遮挡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补丁,饭筐子、饮水瓢经常是空空如也,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而,这一切,都还不是他终极的理想。
陶渊明理想的田园生活是安然和乐、平等自由的,他把这种田园生活的最高境界寄托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中,其中前半部分把桃源的美都展现了出来,美得令人窒息,让人陶醉,就像一个梦境。请允许我把这段话摘录出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敬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白乐。
说是,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