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声何在》(节选)
郦道元文章中所说的“渔歌”,当是三峡的民歌。那就是说,三峡的先民们早就感应到悲切的猿声了。民间传说里的猿声,悲切得令人心颤。自古以来,三峡中生活着一种猿,这种动物乖巧灵敏,常隐身于涧底瀑洞之中,觅果而食,性灵通人,其叫声哀鸣宛转,凄惨至极。相传三峡的猿极爱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旦中年丧子,或老年丧子,即悲啼不止,直至肝肠寸断,气绝而亡。凡过往三峡者,听见这样的猿声,能不动容而落泪吗?千百年来,能不打动无数文人墨客吗?
于是,三峡的曲折,三峡的猿声,便与人生的曲折,与人生的际遇,与游子迁客的乡愁和伤怀融为一体了。高猿长啸,也与巴山夜雨、巫山云雨,与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日暮乡关、杏花春雨、晓岸残月等等一道,成为一种美的符号与象征,浸润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浸润在中国人审美的精神世界中。
于是,我们读到了唐初阎立本的“可怜欲晓啼猿处,说道巫山是妾家”;读到了作《悯农》的李绅在三峡留下的诗:“见说三声巴峡深,此时行者尽沾襟。端州江口连云处,始信哀猿伤客心。”闻猿声而伤心,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异曲同工,有无限哀怜之感。在夔州,吟咏了《竹枝词》的刘禹锡,写下了“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颠沛流离的“诗圣”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也写下了“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三峡的猿声,从唐诗一直回荡到宋诗里。大约四百年后,终生不得志的陆游,在三峡所写的诗中,处处可闻猿啼:“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神女庙前秋月明,黄牛峡里暮猿声”。猿声何其悲也,先生何其悲也。三峡的猿声,其实是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心声啊。
《巫峡猿声》目录
“孙悟空”大闹巫溪
夜游大宁河
银色的河流
我家真好
大昌奇石女
巫山云雨
青石看神女
生活在继续
猿声何在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