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南京的戏曲演出、剧本刊刻和创作以及演员培养模式对于晚明城市剧坛的发展意义重大。无论就南京剧坛作为城市剧坛的独特性而言,还是从它在晚明戏曲史上的实际地位及对后期戏曲发展的影响来看,对其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都是非常必要的。就研究内容来看,作者以专章梳理了在南京的文士相互之间及与秦淮歌姬的交往情况。这是必要的。其次记录了乐妓和文士的交游对剧坛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力求全面地、历史地、分析地看待作家、评价作品。
夏太娣,女,1974年生,安徽和县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书稿以“晚明南京剧坛”作为研究对象,正文共七章,主要从晚明南京的戏曲演出,戏曲家的活动,剧本创作,戏曲理论总结以及戏曲刊刻等方面综合考察晚明南京剧坛的生成与发展概况;并以此对于南京剧坛在明清戏曲发展和流变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准确的定位与评价。附录为晚明南京戏曲活动编年,起自嘉靖元年(1522),结束于弘光元年(1644)。作者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曾在各类核心期刊和海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有《冒襄晚年戏曲活动考辩》《论时事剧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论<紫钗记>对<紫箫记>的改编》等。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